健康雲

6旬翁反覆發燒住院竟染「超級細菌」 醫示警國內抗藥性威脅增

▲▼感染管制學會與感染症醫學會示警抗生素抗藥性問題,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副院長盛望徽。(圖/記者洪巧藍攝)

▲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副院長盛望徽說明肝膿瘍感染個案。(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一名60多歲男性腸胃道出血併發肝膿瘍感染,3度住院、歷時3個多月,使用6至7種抗生素治療卻反覆復發,經血液培養確認是具金屬內醯胺酶(MBL)多重抗藥性機制的腸桿菌。醫師指出,抗生素抗藥性問題受國際關注,台灣抗藥性監測也發現MBL占比上升至24%,臨床感染治療恐面臨「無藥可用」的巨大危機,感染症醫學會與感染管制學會疾呼,健保應該加速給付新型抗生素。

收治個案的新竹台大分院新竹醫院副院長、感染科醫師盛望徽指出,該名6旬老翁身上檢出具金屬酶型β-內醯胺酶(MBL)多重抗藥性機制的腸桿菌(Enterobacterales),此類「超級細菌」對大多數常規抗生素具抗藥性,為導致多次治療無效的主因,最終自費使用新型抗生素治療4周,花費近百萬元,搭配手術清除病灶才控制住感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盛望徽表示,根據國內微生物抗藥性監測計畫,大腸桿菌中具有金屬內醯胺酶(MBL)多重抗藥性機制占比在2012-2018年約為18%,到了2020-2022年則已經上升至24%,顯示新冠疫情之後有明顯上升。

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指出,碳青黴烯抗藥性肺炎克雷伯氏菌(CRKP)感染比例在過去10年內明顯上升,根據2024年第三季疾管署(CDC)監測數據顯示,台灣醫學中心加護病房(ICU)的感染比例由2015年的22.4%攀升至2024年的45.9%;而區域醫院ICU的CRKP增幅更達30%,目前比例高達52.9%。

▲▼感染管制學會與感染症醫學會示警抗生素抗藥性問題,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圖/記者洪巧藍攝)

▲感染症醫學會理事長張峰義。(圖/記者洪巧藍攝)

張峰義無奈表示,抗藥性細菌感染若延誤有效治療72小時,死亡率將顯著上升,然而國際上已上市的新世代抗生素,雖證實對多重抗藥性菌株有效,卻多數尚未在台取得TFDA藥證或健保給付。且台灣因抗生素藥價偏低、健保審查偏重成本效益、藥品市場小等因素,導致新藥引進困難重重,國際藥廠投入意願不足。根據統計, 2025年截至4月目前無創新抗生素進入健保共擬會中。

感染管制學會理事長王復德表示,抗藥性已不再是單一醫療問題,而是跨農畜、環境與公共衛生的「One Health」議題。政府應從源頭強化用藥控管,提升健保機制彈性,加速新藥導入與給付決策。同時,民眾也須共同遵守抗生素等使用原則。

感染管制學會與感染症醫學會聯合向政府提出「3合理」訴求,盼改善現況:

合理藥價:建議參考國際藥價機制,給予具臨床價值的新藥合理的健保價格,避免藥品退出台灣市場。

合理流程:優化健保審查流程,提升其便捷性,增加台灣臨床治療藥品取得的可近性,得以滿足實際治療需求。

合理時程:加速藥物審核機制,爭取縮短臨床治療的等待期。

▲▼感染管制學會與感染症醫學會示警抗生素抗藥性問題。(圖/記者洪巧藍攝)

▲感染管制學會與感染症醫學會示警抗生素抗藥性問題。(圖/記者洪巧藍攝)

分享給朋友:

追蹤我們: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