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市聯醫營養師實驗證明雞肉片經水煮鍋料理後,含有的蛋白質比例仍直逼6成。(示意圖/VCG)
記者邱俊吉/台北報導
想吃肉補充蛋白質,又要顧及健康與代謝負擔,怎麼煮、肉怎麼選很關鍵。專家實驗發現,豬肉以壓力鍋水煮10分鐘、雞肉煮20分鐘,可有效維持蛋白質含量並降低磷離子,不論是腎臟病友或健身族,都可作為日常飲食參考。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營養師何宜蓁說,肉品的切割、調理方式,對於所含營養成分影響多大,以往沒有定論,團隊為使腎友的營養攝取更安全、有效率,因而進行這項實驗,並聚焦於國人最常吃的豬肉與雞肉,以及營養素蛋白質、磷等含量變化。
針對此實驗,何宜蓁說明,團隊將食材分為肉片、肉絲與絞肉3種,以壓力鍋水煮10、20、30分鐘,結果顯示,肉片在水煮後蛋白質比例相對較高,雞肉片可達59.6%,豬肉片為51.7%;磷離子含量則在雞肉煮20分鐘、豬肉煮10分鐘後顯著下降,與多數人認為煮愈久、磷離子會愈少的認知不同,也證實延長烹調時間對於降磷無明顯益處。
對於烹調方式,何宜蓁解釋,與高溫烘烤相比,壓力鍋能在120°C左右的穩定溫度下快速完成加熱,較能避免蛋白質變性,並提升腸道吸收率;除了腎友外,健身族群對於蛋白質攝取的需求也很注意,建議可採這類低溫水煮方式,可最大程度保留營養結構,並減少調味及油脂攝入,對健康管理幫助大。
針對肉品型態,何宜蓁則說,絞肉切割細碎,其所含磷容易在烹調過程中流失於湯中,而腎友飲食雖須避免高磷,但考量仍須補充蛋白質,故建議選擇肉絲或絞肉的大小來煮,但避免喝湯,並節制烹調時間,即可達到蛋白補充與礦物質負擔平衡。
至於鐵質,實驗結果顯示,在不同切割與烹調時間下變化不大,即使水煮30分鐘也沒有明顯流失,不過目標若是積極補鐵,會建議以牛肉、動物內臟為主要來源。
何宜蓁表示,壓力鍋能縮短烹調時間,並使肉質軟嫩、營養穩定,不論是健身族的增肌需求,或慢性病患的飲食控制,只要掌握好食材切割、加熱時間,水煮肉也可精準攝取營養。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