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睡3疾病風險增!睡滿8小時也沒用 醫:恐陷晝夜節律失調危機

▲▼睡覺,睡眠,床,失眠,助眠,催眠。(圖/CFP)

▲夜貓子作息當心3類疾病風險上升。(示意圖/CFP)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有些人晚睡成習慣,且也不覺得對身體有所負擔,但醫師提醒,國際研究已經證實,「夜貓子」作息會提升3類疾病風險,包含糖尿病的風險提升2至3倍,肌少症提高3.16倍,憂鬱症狀的風險甚至是晨型人的2.7至4.1倍,且即便睡眠時間足夠,晚睡仍可能導致晝夜節律失調,進而影響荷爾蒙與新陳代謝的調節,提醒民眾注意。

有些人生活作息偏向夜行性動物,還想著只要睡滿8小時,早睡晚睡根本沒差。減重醫師蕭捷健在臉書發文分享研究指出,人體有內建生理時鐘,也就是所謂的「晝夜節律」(Chronotype),相關影響涵蓋身體各種機能,包括睡眠、荷爾蒙分泌、新陳代謝,就算睡眠時間一樣長,如果長期與內在時鐘錯開,這樣的「時差」還是會出問題。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蕭捷健指出,根據英國薩里大學與美國西北大學的聯合分析發現,夜型人(晚睡晚起)的全因死亡風險竟然比晨型人高出約10%;在心理健康方面,芬蘭FINRISK研究發現,夜型人更容易出現憂鬱症狀,風險甚至高達晨型人的2.7至4.1 倍,若晚睡導致與工作或社交時間衝突,更容易產生壓力,增加憂鬱傾向。

此外,韓國高麗大學的研究指出,即使晚睡者的睡眠時數足夠,他們仍較容易出現新陳代謝問題,例如糖尿病風險提升2至3倍,罹患肌少症的機率約是早睡型者的3.16倍,且血脂與體脂率較高。

蕭捷健說,即便睡眠時間足夠,晚睡仍可能導致晝夜節律失調,進而影響荷爾蒙與新陳代謝的調節。雖然代謝問題可能也與飲食時間或社交作息有關,但研究明確指出,生理時鐘的混亂與代謝失調確實有關聯。

但本身已經習慣夜貓子作息,或者本身工作就是這樣的生活型態怎麼辦?蕭捷健分享研究提供的改善建議,包含「盡量避免熬夜」,在凌晨前睡覺,並確保有充足的睡眠時間;接著是「養成規律運動與健康飲食」,降低晚睡帶來的代謝風險。

研究也建議「減少抽菸喝酒」,根據芬蘭雙胞胎研究指出,夜型人壽命較短可能與較高的抽菸、喝酒比率有關。排除這些因素後,壽命差異並不明顯。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