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狀皰疹「皮蛇」不只皮膚問題,神經痛恐長期困擾,醫師黃宥寧籲及早預防。(圖/衛福部基隆醫院提供,下同)
記者郭世賢/基隆報導
農曆蛇年有許多與蛇相關的諧音吉祥話,然而,俗稱「皮蛇」的帶狀皰疹卻讓人避之唯恐不及。衛福部基隆醫院神經科醫師黃宥寧指出,帶狀皰疹可能引發長期神經痛,影響患者的生活品質。他提醒民眾應提前預防並盡早治療,以避免皰疹後神經痛的困擾。
黃宥寧分享了一個案例,62歲的患者「阿強」是一名市場送貨員。他最初感到左胸突然疼痛,擔心可能是心肌梗塞等心臟疾病。3天後,疼痛處出現紅色皮疹,經診斷確認為帶狀皰疹。阿強服用抗病毒藥物後,水泡在1至2周內消失。
然而,儘管皮疹和水泡已經消退,阿強仍感到左胸有陣陣刺痛和灼熱感,衣服摩擦時甚至會引發劇烈疼痛。夜間局部搔癢讓他無法好好入睡,導致長期失眠。阿強自行購買藥物服用,但效果不佳。由於疼痛和失眠,他的脾氣變得暴躁,工作時常遲到甚至送錯貨,最終前往衛福部基隆醫院神經科門診就醫。
黃宥寧為阿強開立專門治療神經痛的藥物,經過約一年的神經痛折磨後,阿強終於能夠安穩入睡,工作也逐漸恢復正常。在治療過程中,阿強還被診斷出患有第2型糖尿病,並一併接受治療。
▲衛福部基隆醫院神經科醫師黃宥寧(左)、衛福部基隆醫院林齊三院長(右)。
黃宥寧表示,大多數人一生中只會得一次帶狀皰疹,但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仍有復發的可能。如果經濟條件允許,建議接種帶狀皰疹疫苗以預防疾病,即使再次發病,也能降低後續神經痛的發生率。
帶狀皰疹是由水痘病毒再次活化引起的疾病。曾患過水痘的人,痊癒後病毒會潛伏在體內的神經節中。當免疫力下降時,病毒會重新活化並引發帶狀皰疹。由於病毒沿著神經分布,皮疹和水泡會呈現帶狀,因此被稱為「皮蛇」。
黃宥寧指出,許多患者在疼痛開始後的1至3天內會出現水泡,此時應盡快就醫並服用抗病毒藥物和類固醇。約有10%的患者在水泡痊癒後會出現局部神經痛,且年紀越大,發生率越高。
阿強的症狀就是典型的神經痛,通常表現為刺痛、麻痛和搔癢,觸碰時會引發劇烈疼痛。由於這種疼痛與神經受損有關,一般止痛藥效果有限。雖然大多數患者的神經痛會在3至6個月內緩解,但少數人的疼痛可能持續超過一年。及早使用神經痛藥物治療,可以幫助患者盡早緩解疼痛,恢復正常生活。
根據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的估計,國人一生中有32.2%的機率罹患帶狀皰疹。一旦帶狀皰疹發作,幾乎無法預防神經痛的發生。黃宥寧呼籲民眾,預防帶狀皰疹的方法包括保持規律作息、均衡飲食、保持心情放鬆以及接種疫苗。
黃宥寧表示,國外治療準則建議50歲以上的成年人接種帶狀皰疹疫苗,剛罹患帶狀皰疹的患者可等待約6個月至1年後再施打。台灣目前已有自費帶狀皰疹疫苗供民眾接種,有需要者可向神經科醫師諮詢並接受接種評估。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