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成無病識感!醫警告「肌少症」5大徵兆:體重減輕小心了

▲▼手術,斷腿,骨折。(示意圖/達志影像)

▲肌少症會增加骨折風險。(示意圖/達志影像)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隨著年齡增長,不少人都認為行動變得遲緩、體力下降,甚至跌倒都是因為自然老化造成,但其實有些現象並非單純的老化,而是罹患「肌少症」的徵兆。醫師指出,肌少症很常被民眾輕忽,根據統計,有超過8成患者無病識感,建議日常可留意「5大徵兆」,如走路緩慢、跌倒或無刻意減重卻體重下降。

台北醫學大學部立雙和醫院骨鬆肌少衰弱症中心主任洪家佩指出,根據國際肌少症工作小組(EWGSOP)定義,肌少症是一種因肌肉質量減少及肌力下降所導致的問題,不僅影響行動能力,更可能引發跌倒、骨折,甚至提高死亡風險。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研究統計,台灣65歲以上的民眾患有肌少症的比例約為6.8%,人數接近失智症,但卻有超過8成患者無病識感。洪家佩表示,肌少症並非不可逆的老化結果,而是一種可以診斷並治療的疾病,醫學界通常透過生物電阻抗分析(BIA)或雙能量X光骨密度儀(DXA)來測量肌肉量;此外,也可透過握力測試、坐起立測驗及行走速度檢查,評估患者的肌肉功能是否異常。

值得注意的是,肌少症不僅發生於老年人,年輕人若缺乏運動、營養攝取不均衡或減重過度節食,都可能導致肌肉流失。洪家佩指出,目前四個主要影響肌肉量下滑的原因是老化、活動力下降、不當減重及飲食不均衡,另外,像是「肥胖型肌少症」也得留意,因為這類患者在外觀上可能看似正常,體重甚至偏高,但其實肌肉量則是不足、脂肪過多,相較於一般民眾,跌倒與慢性病風險都高出許多。

洪家佩呼籲,對抗肌少症,關鍵在於均衡飲食與規律運動,如果擔心有肌少症風險,可前往醫院進行肌少症篩檢,及早發現問題並採取措施。

【肌少症5大徵兆】

1.走路緩慢:即便連在平地行走時,也很緩慢無力。

2.手部握力下降:就連日常生活所需的提水壺倒水、打開罐頭、擰毛巾等也無法順利完成。

3.上下樓梯困難:腳步跨不開也抬不起。

4.反覆跌倒、受傷:近一年內,連續跌倒的狀況超過兩次。

5.體重減輕:無刻意減重,半年內體重下降5%。

關鍵字: 肌少症 骨折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