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冷吃鍋醫示警4大健康風險!避免傷腎 食材、沾醬、湯底都要挑

▲▼麻辣鍋,火鍋。(圖/視覺中國CFP)

▲近來天冷,聚餐吃火鍋既溫暖又增添氣氛,但要當心健康危機。(圖/視覺中國CFP)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氣溫直降,天冷時聚餐圍爐,火鍋是不少人的首選,但醫師指出,火鍋的配料豐富多樣,往往含有較高的鈉、蛋白質、鉀和磷等成分,這些成分在攝取過量時可能會加重腎臟的負擔;特別是對於腎功能受損、慢性腎臟病患者來說,這些營養素可能會引發健康問題。

國泰醫院腎臟內科主治醫師周子巽分析火鍋常見的健康風險,火鍋湯底通常由各種高鹽調味料、醬油、火鍋底料等製成,這使得火鍋的鈉含量非常高。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對於一般人來說,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每日鈉攝取不超過2克,但火鍋中的鈉含量往往遠遠超過這個標準。周子巽指出,鈉攝取過量不僅容易導致體內水鈉滯留,增加血壓,還會加重腎臟的過濾壓力。對腎臟病患者而言,過量鈉會導致腎功能進一步惡化,也可能引發水腫和高血壓,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因此,建議選擇清淡的湯底,如清湯鍋或骨頭湯底,避免重口味的辣鍋底或泡菜鍋底。

其次,火鍋中主要的食材多是高蛋白質的肉類、海鮮以及豆製品等,而蛋白質的代謝廢物(如尿素、肌酸酐)需由腎臟排出。周子巽分析,健康腎臟能有效處理這些廢物,但對於腎功能下降的人來說,過多的蛋白質攝取會加劇腎臟負擔,導致代謝廢物在血液中累積。

周子巽提醒,腎功能不全患者應避免攝取過量蛋白質,每天應控制蛋白質攝取在40到60克以內(大約2~3個手掌大小的蛋豆魚肉)。尤其是加工肉類如火鍋丸子和香腸等,這些食品不僅蛋白質含量高,還可能含有較多鹽分和添加劑,對腎臟更為不利。可以優先選擇優質蛋白質,如雞蛋、豆腐、魚類等,同時注意每餐的蛋白質攝取總量,以控制蛋白質的負擔。

此外還有高鉀與高磷的隱患,周子巽提到,火鍋中的配菜選擇豐富,如綠葉蔬菜、豆類、蘑菇、海帶等富含鉀和磷的食物。正常腎功能能透過尿液將多餘的鉀和磷排出,但腎功能下降的患者則可能因鉀磷代謝障礙而導致體內磷鉀過高。高血鉀症可引發心律不整甚至心臟驟停;而過量磷攝取會導致鈣磷代謝失衡,造成骨質疏鬆、關節疼痛等骨骼疾病。

腎臟病患者在選擇火鍋配菜時需格外注意含鉀高的食材,如菠菜、番茄、菌類和豆製品等,盡量適量攝入,並避免骨頭湯底的火鍋,因為這些湯底中磷的含量通常較高。

另一個影響在高油脂和飽和脂肪,周子巽指出,火鍋中常見的食材如肥牛、肥羊片以及炸丸子等含有大量脂肪,尤其是飽和脂肪酸。高脂肪食物不僅會增加體重和膽固醇水平,還可能引發代謝綜合徵,增加腎病變的發生風險。

對於腎臟負擔較大或有心血管疾病風險的族群,周子巽建議選擇瘦肉類、去皮雞肉、魚蝦等低脂食材,同時避免食用油炸食品和脂肪含量較高的肉類,減輕腎臟的額外負擔。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