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出現這些行為...可能罹患「兒童憂鬱症」


▲研究指出,從事中度或劇烈運動的兒童較不易出現憂鬱症狀。(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當兒童真的快樂嗎?根據一篇2017年1月發表於《兒科學》期刊研究指出,約有5%兒童青少年罹患憂鬱症,其中有學習、行為、焦慮、注意力疾患、處於壓力、經歷失落或家族有憂鬱症病史的兒童都有較高的憂鬱症風險。研究也發現,從事中度或劇烈運動的兒童較不易出現憂鬱症狀。

挪威科技大學心理學系以特隆赫姆的兒童為研究對象,追蹤近800名6歲兒童,分別在8歲及10歲進行追蹤測驗,並蒐集四年間的資料。研究者讓兒童在腰間配戴加速度計測量運動量,測量七天,測量器僅在泡澡或淋浴時取下,並透過與家長會談來評估兒童的心理健康,共獲得700名兒童資料,結果發現在6歲和8歲從事較多中度或劇烈體能活動者,兩年後罹患重度憂鬱症的機率較低。

宇寧身心診所院長吳佑佑表示,經常哭泣、不講道理、難以溝通、出現分離焦慮、過度誇大自己的不好、產生憤怒或敵意、覺得大家都在說自己壞話、被動的人際互動,甚至出現退化性行為都是兒童青少年常見的憂鬱症狀。憂鬱的孩子不一定會對原先喜好的事物失去興趣,他們專心度與耐受力會變差,沒辦法讀書於是學習與成績退步,但仍會看電視、上網、打電動。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吳佑佑強調,兒童憂鬱症治療應即早介入,因孩子罹患憂鬱症產生的負面想法與經驗,並不會隨著治療改善而消失,而運動可以是一個輔助治療的方式,大多運動屬於團體性質,能夠增加社會互動的訓練。董氏基金會心理衛生中心主任葉雅馨也表示,運動常是可控制的行為,可以自行訂定運動的時間與目標,透過練習讓運動事項變得熟悉,兒童容易從中獲得成就感與自信。

當運動達到很喘的狀態,大腦專注於運動與生理的當下,可降低兒童沉溺在負面情緒的機會,達到良好的情緒轉移效果。同時運動可以增加兒童與他人的互動。葉雅馨強調,「好玩」為兒童階段習慣養成的關鍵,建議先讓孩子感到運動很有趣,並善用鼓勵、激勵、獎勵的方式,引導孩子持續進行。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