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使用口罩、空氣清淨機等初級預防,可有效減輕空污危害。(示意圖/CFP)
記者邱俊吉/台北報導
空氣污染對健康影響深遠,該如何防護,專家一致認為應以「避免污染物進入體內」的初級預防為關鍵,例如使用口罩、空氣清淨機,並可再搭配次級預防如多喝水、補充維生素等,但即使付出諸多努力,要完全防堵空污仍有難度,改善環境中的空氣品質方為上策。
根據台灣胸腔暨重症加護醫學會、台灣肺癌學會推出的「空氣污染與肺部健康」手冊,初級預防主要包括配戴口罩及使用空氣清淨機。若要避免PM2.5,N95口罩可提供最強防護,但若考量日常便利性,則建議使用醫療口罩或經國家認證的防霾口罩。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針對空氣清淨機選購,民眾應綜合考量CADR(潔淨空氣輸出比率)數值、噪音、耗電量、價格與耗材成本,其中CADR愈高,雖代表淨化速度愈快,但這通常是清淨機全速運轉下測量的結果,若在日常低速模式下,效能僅為最大值20%至30%;此外,清淨機在密閉空間效果最佳,若常開窗,效果將打折扣。
除防堵空污毒物進入體內,也可進行次級預防,建議多補充水分以促進腎臟排出,並攝取抗氧化與抗發炎營養素,如維生素A、B群、葉酸、C、D、E,以及胡蘿蔔素與Omega-3脂肪酸等,不過這些營養素雖可能有助減緩污染引起的氧化壓力、慢性發炎,但可證實防護效益高低的證據仍有限。
專家指出,要降低空污傷害,改善空氣品質是最根本解方,因此不僅民眾要強化自我防護,政府更應加強推動減排政策與跨部門合作,才是守護國人健康的長遠對策。
讀者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