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長照時代 許立民打造理想高齡社會:健康、安心、尊嚴

 ▲專訪台北市政府社會局長談長照時代,最理想的高齡化社會。(採訪撰稿/記者黃稜涵;攝影剪輯/記者李毓康、謝婷婷)

▲許立民從台大醫師轉換角色成為台北市政府社會局長,凡事以個案需求為出發點。(圖/記者李毓康攝,下同)

記者黃稜涵/採訪報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歷經過無數生離死別的許立民,從台大醫師轉換角色成為台北市政府社會局長,身兼兩種不同角色的他,最常被問到「要如何把社政和衛政融合」,許立民肯定的說「這根本就不是問題,從個案的需求做出發點,就不會是問題」,個案需要什麼就給予什麼幫助,「社政」與「衛政」是互補,不是對立,不需要爭著當主導者,這就是他接任社會局長兩年多來,感觸最深的心得。

「只有醫療,沒有生活照顧的長照不會好;只有生活照顧,沒有醫療的長照不會廣」,為了整合醫療與生活照顧,台北市社會局推出「石頭湯計畫」,讓長照服務第一線尖兵「照顧管理員」主動走入社區,評估失能者的需求再對症下藥,安排長照服務,就像醫師對病人開藥單,吃對藥,症狀才會好轉

石頭湯計畫主打「跨專業服務送到家」、「近便社區服務站」、「早上7點到晚上11點家屬電話諮詢服務」三大特色,在內湖區、中正區、松山區及大同區都設有服務站,從去年10月底執行到現在,許立民表示效果非常明顯,許多封閉的長輩開始與家人有良好互動,在多項服務的輔助之下,家人照顧的壓力相對變小,有較多的時間與長輩互動談心,因此讓長輩漸漸打開心門,甚至願意走出社區。

長照工作人力短缺 台北市增「月薪制」吸引年輕人

台北市至2016年底,超過65歲長者已42萬人,預估在2025年,每五人將有一位是老人,台灣的長照時代來臨,但「人力」卻是相當令人憂心的問題,許立民認為「一個產業如果年輕人進來的動力是弱的,這個產業要被說是上升的產業很困難」。

居服員年齡平均54歲,但台灣有馬偕、北醫、長庚、康寧等7間長照系學校,畢業後的從業比例卻相當低,最關鍵的原因就是「薪資低」,因此,台北市去年改為「雙軌制」,除了原本的時薪制,也新增月薪制,並在今年把月薪底薪調為3萬5000元,希望吸引年輕人加入這產業。另外,建立產學合作平台,讓學生到長照機構實習,累積照顧知識,畢業後能直接轉為正職。

▲許立民心中最理想的高齡化社會:「健康、安心、尊嚴」。

長照十年計畫2.0 「因地制宜」最貼切的服務

中央推動「長照照顧十年計畫2.0」,並把長照資源分成社區ABC,許立民說「A是整合資源、B是專業分工、C是社區可近性」,這沒有統一公式,不可能一個公式套入全台灣的社區,應該要在ABC的精神下「因地制宜」,在不同地區發展不同照顧模式,才會讓每一位長者得到最貼切的服務。

「國家只要買對東西,那個產業跟國家發展就會上來」許立民覺得長照2.0就是對的東西,國家應該用更大的資本來買這個東西,面臨台灣的少子化跟高齡化,長照這一塊還不夠完善,台北市為長者提供多元服務,也積極擴增日照中心,目前有18間,預計在110年會增加到35間。

面臨長照時代 最理想的高齡化社會

「健康、安心、尊嚴」是社會局長許立民心中最理想的高齡化社會,生老病死是人一生必經的過程,但老人只要健康的時間越長,對他來講就是幸福。在老化的過程中,失能是自然現象,這時,社會跟國家共同承擔,家屬才能安心,最後不要過度醫療,讓當事人有時間跟親友道別,有尊嚴的走,而不是在冰冷儀器與無效醫療下結束這一生。

「如何看待死亡」是生命的課題,也是老化裡重要的議題,孔子說「未知生,焉知死」,許立民認為其實是反過來的「未知死,焉知生」,你只有知道自己是怎麼看待死亡的時候,心靈才能得到安寧,在最後離別時擁有尊嚴,就是圓滿的一生,對於自己怎麼看待死亡,許立民說「今日事,今日畢」,他會秉持這種精神,一步步將台灣打造成最適合銀髮族居住的高齡國家。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