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力胯下膨出「一坨腫塊」 原來是小腸掉出致疝氣


▲醫師呂維勛介紹無張力型的疝氣修補手術。(圖/衛福部台南醫院新化分院提供)

記者李佳蓉/綜合報導

家中經營小吃攤的50歲王先生,在一次搬運食材的過程中,突然感到右側鼠蹊部一陣不適。幾個月後,悶痛感越趨頻繁,且常在用力時,於鼠蹊部會膨出一大坨腫塊,必須平躺放鬆,才能推回去。時間一久,太太不時嘮叨先生偷懶,先生也嫌太太無法體諒他所承受的痛苦。

衛福部台南醫院新化分院一般外科主治醫師呂維勛指出,王先生的症狀為典型腹股溝疝氣,俗稱「脫腸」,常見的症狀為單側或雙側鼠蹊部膨出造成鼠蹊部疼痛。此症狀會因久站或腹部用力時而加劇,通常在平躺休息後症狀會有所改善。而疝氣囊的膨出物,以小腸最為常見,多可自行推回腹腔,若無法即時推回時,即可能演變為嵌頓性疝氣,造成腸壞死,危及生命

呂維勛解釋,「疝氣」,是一般外科最常見的疾病之一。廣義的疝氣,是指身體內的器官經由腹壁與體腔上先天或後天的缺口,膨出至不正常位置所造成。目前手術主流是以人工網脈進行無張力型的疝氣修補,除了可減少病患的疼痛感,其復發率也僅有1%,可謂一勞永逸的方法。王先生在經過手術後,隔天即可出院,但術後一個月內仍需嚴格限制任何激烈運動及負重。

呂維勛提醒,疝氣雖是小病,但往往對病人生活品質影響甚鉅,尤其若引發嵌頓性疝氣,導致腸壞死恐致命。現今外科手術進步,疝氣修補手術大多不需一個小時,復原迅速、再復發率也很低。呼籲病患只要尋求專業協助、接受治療,便可重拾健康與自信。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