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健雜誌/食農教育進校園,找回酸甜苦辣真滋味

出處:康健雜誌197期
作者/王暄茹
圖片/陳德信

對抗兒童肥胖等文明病,斬斷不健康飲食的糾纏,世界各國正積極推展食農教育,讓孩子重新認識食物的生產歷程,學習飲食倫理、食物價值觀,台灣並沒有缺席。

沾一點長型盤子上最下面的東西,嚐嚐看,是什麼味道?」法國勃艮第米其林三星主廚Eric Pras應邀來台,為高雄市愛國國小的孩子們上一堂味覺體驗。

盤子裡由下而上分別是鹽、可可粉、白糖、檸檬。嚐過純粹的鹹、苦、甜、酸後,Eric又拿出三種小點心給孩子品嚐,要他們辨別裡頭混合了哪些味道。

「味覺是一代傳一代的能力,如果孩子不懂得品嚐食物的原味,是父母的疏失,」Eric從小跟著媽媽、奶奶進廚房,鼻子聞到食物散發出的香氣,忍不住要用舌尖品嚐一下,是家庭教育培養出他的敏感味蕾,讓他從小愛上食物。簡單的味覺體驗,正是食農教育的一部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受到重調味加工食品的影響,日本孩童已開始失去味覺。東京醫科齒科大學調查中小學生的味覺發現,21%學童分辨不出酸味、14%辨不出鹹味、6%的孩子分不出甜味和苦味。

為了對抗兒童肥胖問題,英、美、日本等國都以食農教育為利器。

英國的孩子在日常生活中幾乎不吃蔬菜,反倒讓速食、加工食品佔據餐桌。因而,英國政府在2003年發起的校園飲食計劃(Food in School),帶領孩子學習烹飪、農事,重新認識食物並選擇健康的食物。2014年9月,英國政府正式將烹飪納入教育部的教學大綱,中小學生在畢業前必須學會20道料理。

知名型男主廚傑米‧奧利佛(Jamie Oliver)也是推動英國飲食革命的重要推手,他進入校園,帶領孩子認識食物、學做菜,「因為懂烹飪的孩子才會挑選健康的食物,」傑米奧利佛食物基金會執行長尼爾‧洛孚(Neil Lovell)來台分享經驗時解釋。

美國則在2010年將10月份訂為「從農場到學校月(National Farm to School Month)」,讓孩子能吃到最新鮮的當季當地食材。總統夫人蜜雪兒‧歐巴馬(Michelle Obama)更是以身作則,在白宮裡開闢了一塊有機菜園,邀請小學生一起來種菜、採收,拉近人與食物的距離。

鄰近的日本在2005年頒布《食育基本法》,訂定全國性的食育推展計劃。從小學和大學,從學校到社區、家庭,全民總動員,強調家庭共餐共食的精神,讓父母直接與孩子溝通飲食觀念。

台灣的食農教育也在近幾年萌芽。許多學校自發性連結官方及民間資源,比如台北市義方國小、台中市旭光國小主動找上觀樹教育基金會,連結食農教育的師資及場地資源;宜蘭岳明國小校長黃建榮提供家裡的水田,讓孩子們種水稻,連學校隔壁鄰居都主動提供土地,讓學校無償使用。

食農教育包括飲食教育和農事教育,讓孩子從小識得食物的原味,建立健康飲食態度。食農教育不只是自然課的延伸,而是結合飲食倫理、健康飲食、烹飪、營養教育、食品加工、食品安全、味覺訓練、農事體驗,甚至外來種對生態的威脅、農村的面貌、糧食自給率等嚴肅議題…【全文未完,完整內容請見《康健》197期

【延伸閱讀】
探索「營養」,給孩子最棒的飲食觀念!
上「菜」囉!7招讓孩子愛上蔬菜
讓孩子吃得健康,從營養教育開始!
顧人怨蔬菜大變身!吃出抗氧化力
譚敦慈:正確料理小黃瓜 吃好不吃毒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康健雜誌網站》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