揪肉眼看不到瘜肉!台大攜手國泰研發「大腸鏡AI偵測」準確率近96%

▲▼臺大醫院 、國泰綜合醫院、雲象率先取得,國內首項「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智慧醫材認證。(圖/記者洪巧藍攝)

▲臺大醫院 、國泰綜合醫院、雲象率先取得,國內首項「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智慧醫材認證。(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大腸癌是國人新發生癌症第一名,大腸鏡檢查已被證實能有效降低大腸癌的死亡率與發生率,但因醫師施行大腸鏡時偵測腺瘤能力歧異,甚至其疲憊程度可能造成病灶遺漏。台大醫院、國泰綜合醫院與雲象科技三方合作「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 aetherAI Endo」,經過4年研發、蒐集超過3000名病患、逾40萬張影像進行人工智慧訓練,準確度可以高達95.8%,已經獲得衛福部食藥署智慧醫材許可。

▲▼臺大醫院 、國泰綜合醫院、雲象率先取得,國內首項「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智慧醫材認證。(圖/記者洪巧藍攝)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大健康管理中心暨綜合診療部主任邱瀚模展示「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揪出病灶。(圖/記者洪巧藍攝)

大腸癌長年位居國人十大癌症發生率之首,根據國健署2022年資料顯示,台灣每年有近17,000例大腸癌新發生個案。台大醫院、國泰綜合醫院、雲象科技攜手共同研發「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 aetherAI Endo」,包括一般肉眼不易觀察到的瘜肉,皆能被AI捕獲,準確度高達95.8%。

國外研究顯示施行大腸鏡時的腺瘤偵測率每提升1%,將可以降低鏡檢後發生大腸癌風險3% 之多,死亡率甚至可以降低5%。2022年國外研究顯示,藉AI人機協作進行大腸鏡檢查,約可提高14% ~ 30% 的腺瘤偵測率不等。

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表示,大腸癌堪稱新國病,「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同時開發軟硬體,實際應用更方便,透過跨院合作提供大數據開發,研發成功幾乎可比擬為醫師的第3隻眼睛,避免醫師遺漏瘜肉,可更好預防大腸癌發生。

國泰醫院院長李發焜表示,人有極限,醫師一天如果看7~8台內視鏡檢查,就可能會產生疲勞問題,雖然AI是由醫師訓練出來,但後續發現,AI所能抓出病灶數量,超越醫師人工辨識,且準確度高,對臨床醫師有很大輔助。

台大健康管理中心暨綜合診療部主任邱瀚模表示,大腸鏡檢查有兩大目的,第一是減少大腸癌造成之死亡,偵測早期癌症,第二則是減少大腸癌的發生,偵測並切除癌前病變。

國泰綜合醫院消化內科主任洪志聖表示,由於現行大腸鏡檢查仰賴醫師肉眼、臨床經驗,但因人體腸道彎曲,有些微小瘜肉受到腸道轉彎或角度影響,亦或病人清腸不夠徹底,導致醫師可能不易判讀病灶。

考量國內對大腸癌的篩檢需求增加,未來醫師執行大腸鏡檢查時若搭配此AI系統,即可憑藉系統同步以每秒30張的影像辨識能力偵測腸道並標示出瘜肉,即時、有效判讀大腸鏡檢查影像,以提升診療品質進而造福病人。

▲▼臺大醫院 、國泰綜合醫院、雲象率先取得,國內首項「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智慧醫材認證。(圖/記者洪巧藍攝)

▲臺大醫院 、國泰綜合醫院、雲象率先取得,國內首項「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智慧醫材認證。(圖/記者洪巧藍攝)

「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 aetherAI Endo」的研發團隊結合台灣消化系醫學與大腸鏡診治重鎮臺大醫院與國泰綜合醫院,跨兩院共收集超過3,000位病患、逾40萬張影像資料提供人工智慧訓練,當中不乏偵測高難度卻又高風險的非隆起型腺瘤,並針對臨床工作流程與人體工學開發而成,期待未來得以提升篩檢效能。

吳明賢表示,獲得醫材認證後此AI偵測系統已經可以臨床直接使用,不過相關商業模式還要進一步討論;雲象科技執行長葉肇元表示,在短期規劃部分,國泰醫院已經有在規劃於建檢中心導入,台大健檢估計也是是全台前面幾個可以使用的機構。

吳明賢也調,「大腸鏡即時AI瘜肉偵測」不僅止於此,更目標推廣至國際,目前雲象科技與台大醫院、台大醫院癌醫中心分院、輔仁大學附設醫院、彰化基督教醫院、新光醫院正進行跨院區的隨機分派臨床試驗前瞻計畫。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