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痘「疹子數可達數千」 傳播途徑+症狀一覽...了解這3點很重要

▲台南新樓醫院感管室主任蔡國聖醫師指出,民眾對「猴痘」要有正確認識,才能有效預防猴痘感染,維持健康。(圖/記者林悅翻攝)

▲台南新樓醫院感管室主任蔡國聖醫師指出,民眾對「猴痘」要有正確認識,才能有效預防猴痘感染,維持健康。(圖/記者林悅翻攝)

記者林悅/台南報導

台南出現國內首例「猴痘」病例,因近來猴痘在國外造成大流行,看到媒體報導,病患照片令人怵目驚心,造成人心惶惶,台南新樓醫院感管室主任蔡國聖醫師指出,民眾對「猴痘」要有正確認識,才能有效預防猴痘感染,維持健康。

蔡國聖指出,「猴痘」傳染途徑有兩個,分別為: (一)人畜共通傳染:直接接觸感染動物的血液、體液、損傷的皮膚或黏膜而被感染。食用受感染的動物肉類也是一種危險因子。 (二)人傳人:接觸到感染者呼吸道分泌物、損傷的皮膚或黏膜或被污染物品而感染。飛沫傳播需在長時間面對面接觸情境下較容易發生,因此醫護人員及同住家人都有較大的感染風險。近期歐洲疫情為首次猴痘持續傳播案例(與西非或中非無已知流行病學連結),評估病毒通過密切接觸人傳人之風險為高,但無密切接觸個體間傳播風險很低。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猴痘症狀:人類感染猴痘病毒最早的個案是1970 年在剛果民主共和國的一名9歲男孩,此後中非和西非靠近熱帶雨林的偏遠地區陸續有個案報告。隨著1980年天花消滅和之後停止接種天花疫苗,猴痘成為現存最嚴重的正痘病毒(Orthopoxvirus)感染症。

▲▼猴痘。(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猴痘。(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蔡國聖醫師說,感染猴痘之症狀包括發燒、畏寒/寒顫、出汗、頭痛、肌肉 痛、淋巴腺腫大(如耳週、腋窩、頸部或腹股溝等處)、極度倦怠。發燒1至3天後出現皮膚病灶,通常自臉部蔓延致身體其他部位,四肢比軀幹更常見。皮膚病灶出現後會依斑疹 (macules)、丘疹(papules)、水泡(vesicles)、膿疱 (pustules)階段變化,最終結痂(crust)脫落,嚴重病患疹子數目可達數千。症狀持續14至21天,致死率低於10%,大多數個案可於幾週內康復。兒童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尤其容易重症,併發症包括繼發性細菌感染、肺炎、敗血症等。

蔡國聖醫師說,猴痘潛伏期(Incubation period)為5-21 天,通常為 6-13 天。可傳染期(Period of communicability) 潛伏期不具傳染力,出現發燒或全身性症狀時可能有傳染力,發疹期間傳染力最強,持續至全身疹子均結痂脫落為止。

蔡國聖醫師說,要預防猴痘除衛教民眾:1、認識猴痘之傳染方式。2、降低人畜共通傳播風險。前往猴痘病毒流行地區時,避免接觸齧齒動物和靈長類 動物以及生病或死亡動物,所有食物必須徹底煮熟後才能食用。3、降低人際間傳播風險:避免與猴痘感染者接觸。

此外,醫院照護疑似或確定病例時,依循標準防護措施、接觸傳染防護措施及飛沫傳染防護措施。採檢/醫療照護人員建議穿戴手套、隔離 衣、高效過濾口罩(N95或相當等級(含)以上口罩)、護目裝備(護目鏡或全面罩)。此外,疫苗接種、治療照護都要注意。

蔡國聖醫師說,依據「傳染病防治法」,猴痘為第二類傳染病,凡符合通報定義者,即應於24小時內完成通報。民眾如對痘有正確的認識與觀念,就可以有效預防猴痘上身。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關鍵字: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