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MIS-C「警示症狀、好發族群」曝光!6大QA家長必看

▲住院,病人,患者,病患,醫院,顯圖。(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台灣爆首例染疫康復後出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的個案。(示意圖/取自免費圖庫Pexels)

記者李佳蓉/整理報導

一名10歲男童4月底確診輕症康復後,在端午連假前出現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經台大醫療團隊緊急搶救才救回一命。此病症也讓不少家長心慌慌,究竟何謂MIS-C?好發族群及警示症狀有哪些?又有什麼方法可預防?《東森新媒體ETtoday》整理6大QA,幫助焦慮爸媽一夜好眠。

Q1:兒童多系統發炎症候群(MIS-C)發生原因?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馬偕兒童醫院小兒感染科主治醫師黃瑽寧說明,所謂的MIS-C是感染後的免疫反應,主要是新冠病毒清除了,但身體免疫反應還沒穩定下來,最常發生在感染後的2~6週。

Q2:MIS-C常見哪些症狀?

林口長庚醫院兒科急診主治醫師吳昌騰指出,在臨床表現上,這群兒科病人的表現是發燒合併有多系統的炎性症狀,「臨床症狀包含腸胃道症狀(嘔吐、腹痛、腹瀉等)、皮膚黏膜症狀(皮疹、非化膿性結膜炎、手足肢端腫脹)、心血管系統(心肌功能異常、冠狀動脈異常),另外也可能出現神經學症狀、凝血功能異常、呼吸症狀等。」

▲教職員100%疫苗施打+快篩證明 林右昌視察開學校園防疫工作。(圖/記者郭世賢翻攝)

▲MIS-C好發於6~12歲學童。(示意圖,非本新聞當事人/記者郭世賢翻攝)

Q3:MIS-C好發年齡?

黃瑽寧指出,MIS-C發生族群6歲~19歲都有可能,但以6歲~12歲年齡段最多。

Q4:台灣兒童、青少年發生MIS-C比例?

吳昌騰提醒,這種症候群很罕見,每10萬名確診COVID兒童中,MIS-C的發病率在Alpha流行期間為54.5,在Delta流行期間為49.2,在Omicron流行期間為3.8,「但是由於其併發症高,冠狀動脈異常的比率可高達10~50%, 死亡率也可到1~2%。」甚至有超過1/3的病童會併發休克,通常呈現暖性休克,而病人這時都需要在加護病房接受治療,

黃瑽寧則說「無法確切推估發生率」,他解釋,第一是因為亞洲人的發生率比黑人、白人和拉丁裔少一半,所以不能引用外國數字,第二是根據統計,感染Omicron誘發MIS-C的比例比之前的Delta低,因此用最保守的方式來說,「若以國內最糟的狀況去初估,發生率大約是萬分之一」。

▲▼MIS-C說明。(圖/指揮中心提供)

▲兒童或青少年染疫後6週內,當出現持續發燒及上述任一症狀,請立即就醫。(圖/指揮中心提供)

Q5:MIS-C警示症狀?

黃瑽寧提醒,孩子染疫康復後的6週內都是觀察期,如果出現「突然發高燒3天、醫院抽血發炎指數上升、皮疹、結膜紅、嘴唇紅、舌頭紅、低血壓、心肌功能受損、心臟酵素增加、腸胃道症狀或凝血功能症狀等」,都要特別注意。

其中也以腸胃道症狀最常見,包括腹痛、拉肚子,家長帶往就醫要說明清楚,醫師都會知道這樣的問題,一定會立即處理。

Q6:有沒有預防MIS-C的方法?

黃瑽寧特別提到,根據國外研究發現,打一劑新冠疫苗,可下降97%風險,所以以目前台灣兒童接種百分比,家長不用過度擔憂。他強調,MIS-C症狀也因人而異,發生問題的系統不同,一般來說,MIS-C致死率約1%~2%,醫療早期介入可以降低死亡率,所以家長千萬不要在家裡窮擔心,還是建議要讓孩子接種疫苗。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