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挨揍發誓「不要跟爸一樣」⋯長大揍兒子!心理師拆解代際傷害

▲桃園市謝姓男子不滿妻子鬧離婚還欲賣房,竟夥同岳母與2名舅子強押妻子到公廟祭改,還以湯匙挖嘴強灌符水,事後遭妻子提告家暴傷害。(示意圖/免費圖庫Pixabay)

▲一位從小被爸爸打的男孩,發誓不要像父親一樣,長大後竟轉身揍兒子。(示意圖/免費圖庫Pixabay)

記者林育綾/綜合報導

「以後我一定不要像爸/媽那樣!」小時候如此立誓,長大卻驚覺自己做了一樣的事情,例如一位從小被爸爸打的男孩,長大後竟轉身揍兒子。馬來西亞諮商師馮以量提到,這些一代傳一代,重疊、而且重複的傷害面貌,就叫做「代際傷害」,他在書中以許多案例分析,甚至分享自身故事,強調每一個人都有「再選擇」的機會。

馮以量是馬來西亞家庭關懷及家族治療推手,近來出書《你背負了誰的傷》,台灣繁體中文版由寶瓶文化出版。該書提到,很多大人的外衣下,藏著只是內心千瘡百孔的孩子,而很多未曾消化的童年傷害,被我們不自覺地內化、複製,甚至傳下去,「但現在你看見了,你知道自己的選擇,可以和父母選擇的不一樣。」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他在自序中提到,「大部分的成年人都急著把受傷的自己藏起來,只顧著在別人面前展現光鮮亮麗的一面;如此做,無非是不想再受到旁人給予二度傷害。其實這世上有好多因童年傷害而把自己藏了起來的成年人,在深夜裡獨自舔傷,不為人知。然而,這些成年人如我,卻暗地裡渴望自己的傷痛被看見、被讀懂、被諒解及被接納。」

而他提醒,有些傷痛,要是沒有消化好,下一個被影響的人就是你的下一代。「我不想如此危言聳聽,然而,要是你願意做出一番觀察及思考,請問有多少過去的痛苦目前你還背負著的,已經不經意地決定了你及孩子們的生命?」

除了以諮商的方式協助個案,他也常在團體工作坊使用「家庭雕塑」,這是薩提爾模式(Satir Model)的眾多助人工具之一,在工作坊他會邀請案主雕塑自己的原生家庭,並邀請其他學員扮演案主的模擬家屬。

透過模擬的雕塑及演練,時而邀請案主再經歷一次過去曾發生的家庭經驗,也時而邀請案主站在外圍的角度,看清過去的自己曾在家裡所遭遇的種種。

馮以量觀察到,大多的案主都是把過去的傷害掃進地毯下,以為事情過了,就算了。其實有不少的傷害會藏在各個案主的心靈深處,只等待被人看見及讀懂。

但不管承認或否認,過去已成過去。「現在的我們可以改變如何看待過去的自己、過去的父母及過去的傷害。」這不是企圖要企圖要改變父母,也不是要重塑我們的原生家庭,最重要的是我們能夠如何從代際傷害裡,再一次看見自己、療癒自己、重塑自己。

馮以量說,「這本書可以當成一本簡單的故事書來閱讀,純粹讀著別人的故事。你也可以讀得很深,透過別人的故事,試著去讀懂你自己的內心。要是你能因閱讀此書,而連結到那個把傷痛藏起來的自己,我恭喜你,你終於找到躲在角落獨自傷痛的自己了。我祝福你。」

▲▼馮以量新書《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圖/寶瓶文化)

▲馮以量新書《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圖/寶瓶文化)

書中除了許多案例,也分享「擁抱自己的五句話」:
 
●告訴自己:「我看到了自己的不安全感,是如此真實。你這個沒有安全感的小小○○(自己的名字),我沒有說我要遺棄你。不管你是多麼不好、不開心,我都會陪著你。」

●告訴自己:「我是我,我爸爸是我爸爸,我媽媽是我媽媽。我們三個人各自擁有各自的命運,誰也不欠誰的,誰也不該背負著誰。」

●告訴自己:「我需要先多愛自己一些,才有能力去愛身邊的人。愛自己的其中一個做法就是我要懂得如何拒絕別人,還有,懂得要求別人為我做事情。」
 
●告訴自己:「○○(自己的名字),你真棒!儘管生命不順遂,甚至幾度很想放棄,到最後你還是撐過去了。我為你感到無比驕傲!任何人都有權利放棄我們,但我們自己別放棄自己。」
 
●告訴自己:「○○(自己的名字),我要感謝你。因為這一次你沒有選擇逃避。你勇敢地面對。你要給自己鼓勵,即便沒有人給你肯定。」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