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最愛找上5種人」!不吃檳榔也中鏢

▲▼口腔,牙齒,舌頭,嘴巴,罵人,吐口水。(示意圖/取自pixabay)

▲不吃檳榔也會得口腔癌,國人「日常習慣」藏地雷。(示意圖/取自pixabay)

文:Hello醫師/連珮妤
醫學審稿:Hello 醫師

嚼食檳榔以達到振奮精神的習慣仍存在於部分台灣人的生活中,根據衛福部統計數據顯示,每年約有7千多人獲確診為口腔癌、更有3千多人死於口腔癌,而導致口腔癌的主因就是嚼食檳榔所致;根據陽光基金會資料顯示,有高達88%口腔癌患者都有嚼食檳榔的習慣,也讓「檳榔」已被世界衛生組織國際癌症研究機構列為第一類致癌物。

口腔癌(Oral Cancer )的發生與口腔長期受到刺激而產生細胞變性有密切關係,然而,為何有些人不吃檳榔也會罹患口腔癌?有哪些地雷飲食習慣其實讓你在不知不覺間就吃出口腔癌?《Hello醫師》一次公開國人飲食習慣的5大地雷,讓妳我守護口腔健康,從日常飲食開始做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吃檳榔也會口腔癌?公開國人5大飲食習慣地雷

根據衛福部2019年國人癌症登記報告,口腔癌發生率位居台灣第5名,代表的即是就算你不吃檳榔,如果有錯誤的飲食習慣,也將有極大的風險導致口腔癌上身!而下列5大飲食地雷你是否也早已誤觸?

1.愛吃檳榔
在台灣,吃檳榔者相較於不吃檳榔的口腔癌罹病率,竟然足足高出28倍。檳榔本身所含的檳榔素(Arecoline)與檳榔鹼(Arecaidine),會在口腔中進行硝化作用,這些硝化衍生物經實驗證明為可誘發腫瘤的致癌物之一。

另外,有些檳榔中還會夾入荖花,其含有大量黃樟素(Safrole)等致癌成分,可能導致口腔表皮細胞層萎縮變薄,誘導發炎反應與細胞修復性增生,因此長期嚼檳榔將提高口腔癌的罹患風險。

2.飲酒過度
由於酒精容易對口腔黏膜細胞產生慢性刺激,進而引發細胞病變與口腔癌發生;據國家衛生研究院癌症研究所口腔癌研究團隊張書銘副研究員表示,飲酒所產生的乙醛為一級致癌物,其中已知22%罹患頭頸癌的患者都有喝酒的習慣外,張書銘副研究員指出,酒精進入人體後,會先由乙醇去氫酶(ADH)代謝成乙醛,再由乙醛去氫酶(ALDH2)代謝為醋酸。

若ALDH2基因產生變異或缺損,除了讓人飲酒後出現臉紅、心悸等症狀外,也因無法有效代謝乙醛,而導致乙醛易在體內累積,大大提高罹癌的風險。

另外,根據台灣家庭醫學醫學會所提及之研究顯示,75~80%口腔癌患者皆有飲酒習慣,而長期酗酒者更可能因營養失衡,導致免疫力下降,造成罹癌風險進一步上升。

▲ALDH2基因變異導致乙醛代謝功能缺乏,增強飲酒對於頭頸癌風險的影響。(圖/衛福部)

▲ALDH2基因變異導致乙醛代謝功能缺乏,增強飲酒對於頭頸癌風險的影響。(圖/衛福部)

3.經常食用太燙的食物
未將熱食吹涼便直接食用,容易因食物過燙而損害食道上皮。一般而言,口腔和食道內壁正常耐受溫度為40~60度,一旦受到50~60度以上溫度刺激,就容易發生食道燙傷,因而造成黏膜炎症並對細胞核酸代謝產生影響,若長期反覆刺激,有可能促使口腔發生癌變,引發口腔癌及食道癌。

4.營養不均衡
如果長期營養不良,可能會導致新陳代謝失衡,缺少人體所需的維生素A等營養素,導致口腔黏膜增厚,引發口腔癌。

5.抽菸
雖然抽菸並非飲食習慣,但因香菸含高達93種致癌物質,包括焦油、亞硝酸和甲醛等,都被認定是引發口腔癌的第一級致癌物質,因此抽菸也是引發口腔癌的關鍵危險因子。

此外,抽菸時產生的煙霧溫度非常高,而且還會產生微量放射性輻射,刺激口腔黏膜上皮細胞異常增生,導致黏膜角質層逐漸增厚,還可能誘發黏膜白斑,若未及時治療,很可能發展為口腔癌。

本文經授權轉自:Hello醫師《沒吃檳榔也會得!病從口入口腔癌、5大飲食地雷小心吃出病

延伸閱讀:

國人口腔罹癌率世界第一!口腔出現紅斑、腫塊,10大口腔癌前兆要注意

嘴破好難受~口腔潰瘍原因與治療方法

口交風險不容小覷!拒口腔癌性病上門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