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冠宇/Omicron變異株傳播力狂增500%! 台灣三大策略應對

我們想讓你知道…所以在明年挑戰病毒共存的邊境防疫國家,重點並非防疫旅館量能,而仍然是這些接種相關的比率,任何變異株進來只能化為零星傳播,才是基本功。任何認為疫苗無效、陰謀的論述,都是不正確的。

● 姜冠宇/臺北市立聯合醫院整合醫學專科醫師

本週,相信大家都已經知道變異株的嚴重消息。

能讓WHO專家緊急開會的,不是Delta Plus,而是這隻Omicron,號稱棘蛋白有32點突變(Delta是9點突變)這會造成什麼影響?台灣又該如何應對?

各國多起病例 亞洲也出現蹤跡

就在剛剛(11/28),BBC與英國衛報都有更新歐洲多起病例。

英國2例、德國2例、比利時1例、義大利1例,而捷克發現1例疑似病例。

B.1.1.529於11月11日在波札那(位於非洲南部的內陸國)首次被發現,三天後回朔迅速在南非被發現,並在香港同時通報兩起病例。

香港兩例的病毒載量非常高,Ct值分別為18和19,因此,這告訴我們B.1.1.529可能具有高度傳染性。

以色列和比利時剛宣布他們有病例。比利時是一名未接種疫苗的年輕女性,她在經土耳其前往埃及後11天出現類似流感的症狀。她與南非沒有任何聯繫。這意味著該病毒已經在社區傳播。

▲面臨變種病毒Omicron威脅,美國針對南非等8國調整旅遊限制措施。(圖/達志影像/美聯社)

目前,全球已發現超過100起病例,主要在南非。在南非,病例已經指數增長,該國衛生官員特別關註一個名為豪登省的地區,短短一周時間,檢測陽性率從1%提升到30%。這是難以置信的快!

週二有868例,週三有1275例,週四有3500多例。我們不知道這些案例是否都是B.1.1.529,但爆炸性傳播的時間值得關切。

根據美國CDC之前的資料,和疾病模型學家Weiland指出:

如果說Alpha變異株的傳播力比2020原始株增加50%,Delta傳播力是增加70-100%,那麼這隻Omicron變異株,則粗估增加了500%。

這無疑對於又一波發展起來的歐洲疫情,是雪上加霜。

Omicron可不是Delta plus的後裔

按照新冠病毒變異族譜,是與之前變異株完全不相干,而是比較像是在免疫有缺陷的病人身上,因為長時間的病毒複製而變異出來的。

(但是妙的是,32點棘蛋白變異中,它有9點與Alpha、Beta、Gama、Delta有相同功能的變異,然後再加碼多7點與逃避中和抗體相關和增加傳染力的變異)

這個和JAMA(JAMA network open,美國醫學協會出版的月度開放醫學期刊)之前討論過,一個免疫力差的病人,如果病毒量不會減退,可要警覺。

▲新型Omicron病毒非常有可能是從病人身上獨立演化而成,和之前發現的變異株沒有關聯。(圖/取自免費圖庫Unsplash)

比起正常人從感染初期到痊癒都是同一種病毒,免疫低下病人經過一百天後, 身上可以驗出四種不同亞型,只是隨機突變的原理,大多都是三腳貓,很少有機會可以蓋過主要流行株,像Delta Plus就沒有做到,除非符合:

1. 提高傳播能力;

2. 逃避我們的疫苗(突破性感染)或感染引起的免疫(即重複感染);

3. 或增加疾病嚴重程度(住院或死亡)。

目前看來,Omicron做到了第一點,等到累積病例更多,自然就會驗證第二點和第三點,是否真的對我們有威脅。

現在我撰文的這個時間點,只能說有潛力,潛力會不會成真,沒有人知道,過個兩三週自然見真章。

但是在台灣,我們要注意一些什麼呢?策略是如何?

台灣三項應對策略

第一,無論病毒如何變異,我們的公共衛生作為不會改變。

基本衛生措施如勤洗手、戴口罩、保持社交距離,與配合政策依照狀況調整出入公共場合的行為,並注意當地指揮中心公布的最新消息,即便旅遊開放,在不同國家都要注意該國當地防疫訊息,這就是我們未來不變的日常。

第二,次世代疫苗研發機制要夠快,因為不是只有應對這一次。

之前美國JAMA有評論文章才認為說人類應該第三劑說不定就終結疫情了,應該不用像流感疫苗這樣年年出,現在就很怕被這隻Omicron給打臉,只要有重複感染出來就慘了。

所以不管是國外廠或國內高端、聯亞的次世代疫苗研發機制,其速度要夠快,以應對我們需要兩三次以上的次世代疫苗的未來(當然此時mRNA疫苗會占盡優勢、腺病毒載體疫苗很吃虧、次單位蛋白疫苗就不知道了)。

▲為了因應更新型的病毒,作者指出疫苗研發速度要快。(圖/路透)

國產傳統第三期臨床試驗的保護力數據,還是要盡快出來,我也相信快出來了。

我也知道莫德納這週發表一篇證實免疫橋接的實用性(Immune correlates analysis of the mRNA-1273 COVID-19 vaccine efficacy clinical trial),那是針對同一種疫苗的比較。

AZ與BNT的抗體型態差異,大家也先前都看過了。

同一種疫苗還是要以傳統數據起個頭,後面次世代免疫才有得接,相信會一路順的。

第三,有境外移入者的家庭,準備確實打滿兩劑疫苗,長者盡量完成第三劑,傳染力增加,有可能上次埃及爸爸這種漏網之魚。

直到現在,有些居住在疫情比較嚴重地區的專家,認為旅遊禁令已經沒有效益,因為主要因素還是社區本身的抵禦能力
(雖然事實上是因為他們國內比國外還嚴重,但在台灣邊境防疫仍然非常重要)

之前分享過歐洲疫情發展,2022的疫情指標,是疫苗未完成接種率(反指標)和長者第三劑覆蓋率(安全指標),這是社區基本的抵禦能力,也至少能夠抗重症與降低傳播幅度,適用於任何一種疫苗。

所以在明年挑戰病毒共存的邊境防疫國家,重點並非防疫旅館量能,而仍然是這些接種相關的比率,任何變異株進來只能化為零星傳播,才是基本功。任何認為疫苗無效、陰謀的論述,都是不正確的。

當Omicron可能來自家庭中免疫功能低下宿主的突變,顯見更要接種疫苗。

這都是在為這些人建立社區保護,不僅僅是為了他們,也是為了我們所有人。

熱門點閱》

►謝金河/Omicron病毒嚇壞股市! 疫情緩解通膨升溫

►亓樂義/台澎防衛作戰由消極轉向積極 一個好開始!

►鍾文榮/經濟部設平價專區 真是此地無銀三百兩!

►莊春發/「鸚鵡故事」現象 政府立法要盡量避免

● 本文獲授權,轉載姜冠宇醫師 Pro'spect。以上言論不代表本網立場。歡迎投書《雲論》讓優質好文被更多人看見,請寄editor88@ettoday.net,本網保有文字刪修權。

姜冠宇

姜冠宇 姜冠宇醫師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中興院區主治醫師。從醫學院畢業後,經過兩年的外科專業訓練,為了探究更多醫學治療的難題,決定再接受內科專業訓練,現今為整合醫學照護科的主治醫師。

分享給朋友:

讀者迴響

關注我們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