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防疫猴上身?4歲童「全身癢」抓破皮流血 冷氣竟是元兇之一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蘇輒。(圖/書田診所提供)

▲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蘇軏。(圖/書田診所提供)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4歲的吉米半年前開始出現皮膚癢症狀,天熱流汗時症狀加劇,甚至抓到破皮流血,就診時發現手肘及膝蓋的屈側有紅疹、丘疹及搔抓的傷痕,軀幹則有大範圍的皮膚乾燥及脫屑。問診得知爸爸小時候也曾有類似狀況,醫師根據病史及理學檢查,診斷為異位性皮膚炎,給予衛教及藥物治療後,症狀大幅改善。

收治患者的書田診所小兒科主治醫師蘇軏表示,異位性皮膚炎在台灣的盛行率8-10%,其中有50%在1歲內出現症狀,30%在1-5歲診斷患病,好發於有異位性體質家族史者。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意外性皮膚炎發作與遺傳、環境因素以及皮膚的屏障功能缺陷有關,患者常見皮膚搔癢,較大的孩童在肘凹、膕凹、腕關節、膝關節等處會出現皮疹,且伴隨慢性、反覆性的皮膚發炎。作息改變、壓力、環境的溫溼度、飲食等都有可能是引起異位性皮膚炎惡化的因素。

今年5月新冠肺炎爆發社區感染,不少學童改為在家上學,長時間待在乾燥的冷氣房,忽略皮膚保溼,加上3C產品使用量增,以及對升學、未來的不確定感,都可能造成身體和情緒的壓力增加,引起部分患者異位性皮膚炎惡化。

蘇軏提醒,異位性皮膚炎需要長時間的治療及保養,當小孩經常東抓西抓,身上出現抓痕,可留意發生的部位、時間點以及是否持續或反覆發作。

由於疫情造成的身體和情緒壓力,也可能造成異位性皮膚炎惡化的,建議可諮詢醫師生活上的建議及調整或增加輔助用藥,協助患者度過難關。含類固醇的外用藥膏可對抗皮膚發炎,含抗生素則是預防次發性傷口感染,口服抗組織胺則可以降低搔癢感、改善睡眠。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