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媽媽積極抗癌!對化療副作用「超前部署」免去疲憊攪局

▲▼ 病床,醫院,病人,病患,手術,點滴,治療,就醫,住院。(圖/取自免費圖Pixabay)

▲癌疲憊可以合併治療,示意圖。(圖/取自免費圖Pixabay)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40多歲林媽媽是名年輕的全職媽媽,日前自覺乳房有異狀後,主動就醫,確診乳癌二期,經醫師建議先進行手術切除、再接受術後化療;她上網查詢,發現術後化療的不適症狀很多,擔心自己累到無力照顧小孩和家庭,所幸在與醫師諮詢,對化療副作用「超前部署」,同時接受癌疲憊合併治療,最後順利完成,獲得理想療效。

高雄榮總外科部一般外科主治醫師曾彥敦表示,癌疲憊的成因眾多,包括治療藥物、癌症本身,甚至是罹病後的心理壓力,都可能引發癌疲憊,如果沒有及早積極治療,容易陷入惡性循環,像是許多病人治療後出現疲累,而後因為疲累而整天臥床,漸漸地連運動、吃飯都無力進行,甚至想要「延期治療」,進而影響到治療效果。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研究顯示,台灣有超過9成的癌症病人,受到癌因性疲憊症(Cancer-RelatedFatigue, CRF)困擾,為了不讓疲憊影響癌症治療與日常生活,台灣癌症安寧緩和醫學會製作了一部衛教動畫「愛你不累 CRF動畫衛教影片」,清楚闡述該如何預防與因應疾病,除了國語版本,為了讓癌疲憊的衛教觀念更加普及,更進一步推出閩南語版本和英語版本。

衛教動畫提到,一旦疲憊狀況達到或超過4分的中重度等級,便建議主動諮詢醫師,討論是否加入藥物處置;值得注意的是,接受藥物治療的同時,也應該兼具非藥物的處置,並且要每天評估疲憊狀態,畢竟病人主觀、自覺有獲得改善,才是最重要的。

非藥物處置的部分,包括運動、心理減壓、良好睡眠、均衡營養處置等等,其中又以運動是最有效的改善方法,建議每周至少三次,每次30分鐘,並採漸進性增強,增加幅度以不超過前次心跳60~75%為準。

曾彥敦強調,現在相關藥物有納入健保給付,嘉惠到特定族群病人,有助於讓她們更積極接受治療,同時改善生活品質
,維持彷彿沒生病般的生活。

關鍵字: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