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疫苗信任需強調「可問責性」 公衛學者:台灣透明度不及英美

▲台北車站地下街人員及攤商施打疫苗。(圖/記者林敬旻攝)

▲台北車站地下街人員及攤商施打疫苗。(圖/記者林敬旻攝)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我國新冠疫苗覆蓋率已逾3成,但指揮中心訂定的接種順序以及預約系統,公平性均遭質疑。公衛學者指出,台灣疫苗政策制定的透明度可以做得更好,但目前預防接種諮詢委員會(ACIP)的會議記錄都很簡略,且只公開決策「結果」,決策過程卻未公開,相較於英國連數學模型都一併上網,在透明度的安排上還有待加強。

台北榮總今(31)日舉辦「協力穩固COVID-19現下、儲備未來」研討會,由陽明交通大學公衛所政策法律組雷文玫副教授針對「疫苗排序的公平與效率」議題進行演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雷文玫表示,疫苗接種政策四大原則分別為福祉、平等、公平與互惠,除了要讓被列在同一順位的人,都有足夠的機會可以打到疫苗外,也需考量生理上、社會上弱勢族群的需求,並讓承擔較高風險者有較高的機會可以打到疫苗。

雷文玫提到,台灣疫苗接種是以保護醫護人員與減少重症機率為優先,這是基於「互惠」原則,醫護與防疫人員冒著被感染風險堅守崗位,的確應該優先讓其接種增加保護力。

她在演講中也舉了英、美兩國接種制度為例,兩國各因不同考量訂出不同接種順位,英國的目標為降低重症綠、死亡率,因此以年齡為優先考量,再來才是健康脆弱的族群與長照機構住民,有別於他國,醫護人員只列在第二順位,這是因為專家認為以職業別造成不僅執行成本高,也有一定難度,一旦認定不精準會影響公平性。而以年齡做區分,則可以讓最多人儘速接種第一劑疫苗。

美國政策則與台灣相近,讓必要工作人員、75歲以上族群列為第二順位,必要工作人員包括警政、消防、物流與食品上下游業者,會有這樣的考量,是因為美國在疫情期間進行各州封鎖,但這類族群的工作性質無法與他人保持6英尺(1.8公尺)的社交距離,因此列入。美國政策也獲民眾認可,在一項民調中,有高達7至8成民眾贊同讓醫療以外的必要工作人員接種。

雷文玫表示,台灣在5月疫情大爆發後,接種順位一再修正,但列在第一類的「政府防疫人員」與第七類的「維持國家安全及社會機能正常運作者」均排在65歲以前,造冊名單具爭議性,政府卻未做出決策依據。

她舉例,因為疫苗有稀缺性,第一類「維持中央與地方運作的政府官員」到底該如何認定?指揮中心並無加以解釋。此外,第七類族群中雙北保母、國考人員、媒體、北北基物流人員、北北基國道客運司機都入列,但物流人員與客運司機都是全台移動,為何只限北北基可接種?指揮中心也未公布考量。

雷文玫提到,若要強化民眾對疫苗決策的信任,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強化「可問責性」,像是英國發現學習障礙者有較高的死亡與罹病率,因此讓有登錄在案者都可列在優間接種順序,委員會章程、利益迴避規範、議程與潛在的數學模型也公告上網,這都是在強化全民道德實踐機會。但台灣的ACIP會議記錄都很簡略,也未列出政策決定依據,透明度較低也是未來可改善的地方。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