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糖機不準險釀大禍?年後想換機型 營養師建議「準確度、快速監測」是關鍵

▲▼連假,運動,血糖,糖尿病,大吃。(圖/pixabay)

▲過年大吃大喝的放縱模式,讓不少人一下就多出好幾公斤,糖尿病患者更面對血糖大飆升的危機。(圖/示意圖/pixabay,下同)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剛過完農曆春節、228連假沒多久,不少人已經開始期待下個連假,想繼續啟動「吃飽睡睡飽吃」的懶人模式,但對於慢性病患者來說,這些黃金連假往往也是身體失控的危險期。營養師陳怡錞表示,「以不少醫院的門診情況來說,每年糖尿病病人過完年血糖就會大飆升,體重也會胖了好幾公斤。」

健康的人稍微吃多了,爬升的血糖在幾個小時內還能慢慢回復,但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就沒這麼簡單了。再者,若是糖尿病患者沒有正確的飲食概念,極有可能導致血糖往往在低血糖與高血糖之間擺盪。陳怡錞提醒,國內外研究皆顯示,血糖波動愈大,造成併發症的危險率就愈高,「我們全身的器官組織都在血液當中,當血糖維持高濃度時,就等於身體長時間都浸泡著糖水,當血液的糖分太多還會引起『糖化反應』,導致幫助身體運作的蛋白質糖化變性,失去原本功能,長久下來會形成不可逆的傷害,臟器如腎臟、器官如視網膜都會有病變影響,血管彈性也會愈來愈差。」

過完年血糖大失控?營養師祭出「管控血糖3tips」避免併發症上身    。(圖/營養師提供)

▲營養師陳怡錞表示,「近期新型的血糖機研發出無需校正的專利技術,可以省下跑回醫院或通路校正機器的麻煩,適合不同族群使用。」

管控血糖Tip1/選擇低升糖食物
很多人都知道糖尿病患者要忌口,卻不清楚到底什麼可吃、什麼不可吃。陳怡錞表示,「患者一整天都要做好總(醣)量管理,尤其是影響血糖的碳水化合物,不可吃過量。」然而每個人因身高、體重與運動量皆有異,每日可攝取的總(醣)量需請營養師量身計算。陳怡錞也補充通則,「簡單來說,多選擇低升糖(低GI)、原貌、原型食物,如糙米、全穀類、藜麥和燕麥等全穀類,根莖類可選擇地瓜、山藥、南瓜等優質澱粉。想吃水果的話,口感較軟、水分較多的水果,通常升糖指數就高,像是香蕉、西瓜等要少吃,蘋果、芭樂就很適合,但也要注意適量。」

▲▼血糖,糖尿病,血糖機。(圖/pixabay)

▲長居國人十大死因之ㄧ的糖尿病,想預防併發症,就必須把血糖控制得穩定。陳怡錞提醒,「一般來說,建議糖尿病患者將空腹血糖控制在130mg/dL以下,糖化血色素(HbA1c)維持在7以下,最重要的就是從日常的飲食、運動習慣著手。」

管控血糖Tip2/每日監測血糖波動
儘管都依照醫師、營養師的叮囑進食活動的糖尿病患者,每日不可或缺的還是要監測自己三餐飯前飯後,甚至睡前與起床的血糖,才能得出一整天血糖波動的準確數據。言及於此,陳怡錞特別強調,挑選血糖機時,準確度是相當重要的關鍵。「患者仰賴的血糖機用久了多少會有校正問題,像是貧血缺鐵或是懷有身孕的人,他們血液當中的血球濃度(血比容)都不同,校正功能失準的血糖機在檢測時就只能取一個平均值,再換算成血糖數值,演變成明明血糖低的人測出來是高血糖,需要控制的人反而測出來是低血糖,相當危險。」

「不過,近期新型的血糖機即研發出無需校正的專利技術,可以省下跑回醫院或通路校正機器的麻煩,適合不同族群使用。」也由於糖尿病的普遍,愈來愈多人對於血糖機的要求除了準確度高,更追求操作方便、快速測量、可隨身攜帶等功能,如今就有不少血糖機強調幾秒鐘即可測得血糖。近來有台灣廠商特別引進主要開發醫療器材、家用血糖測試儀的美國品牌Nova,全新的「金準鈀金血糖機」機型強調以多孔性專利測量技術克服血容比誤差,同時也首創以鈀金貴金屬做為導電材,每次僅需0.004ml的微量血液樣本,即可4秒測出血糖值,致力讓患者平日以家用型血糖機,就能得出跑醫院檢測的專業結果。

▲▼ 過年,連假,血糖,糖尿病,血糖機。(圖/金準血糖機提供)

▲糖尿病患者需監測每日血糖數值與波動,因此不少人會選擇購入家用型血糖機,方便隨身攜帶使用(圖/品牌提供)

管控血糖Tip3/規律運動
飲食固然是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的重點,但陳怡錞在臨床上也會鼓勵患者從事規律運動,進而增進體能與心肺功能。「很多人以為檢測血糖的時間點只有餐前餐後,其實運動前更要檢測,確定血糖在80~100mg/dL左右的安全範圍才可以運動,否則容易運動到一半就不適昏倒,若因高血糖而昏倒,更容易有休克等危及生命的急性症狀。」因此備妥一台準確度高的血糖機相當重要,陳怡錞也提醒選購前可詢問醫師,或注意是否為可信賴的國際品牌以及是否有專家推薦等。

▲▼連假,運動,血糖,糖尿病,大吃。(圖/pixabay)

▲規律的運動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也是有效控制血糖的方式之一。

最後,陳怡錞也分享醫普概念,「很多醫師會建議病患要記得來看營養師門診,卻經常被刻意忽略,導致患者持續過去的飲食、生活習慣,更加重糖尿病與併發症的發生。」她直言,糖尿病是需要各科專業人員幫助患者一起面對的慢性病,不逃避並建立起健康的日常模式,就能與它好好共處。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