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

照護線上是個醫護人員所組成的團隊,由醫師擔任編輯,邀集各專科醫師撰文,提供給您高品質、具有實證、符合世界醫療指引的健康資訊。

從腹痛腹瀉到全身關節痛 難纏的發炎性腸道疾病

▲發炎性腸道疾病。(圖/照護線上)

作者:照護線上編輯部

20幾歲的陳先生長期腹痛腹瀉,剛開始以為腸躁症作祟,只能無奈自嘲是廁所常客,直到最近合併全身關節疼痛症狀,他才驚覺身體狀況不對,先後腸胃科及骨科就診,仍找不出原因,直到赴臺安醫院接受大腸鏡檢查後,發現直腸及結腸已經發炎潰瘍,確診為潰瘍性結腸炎,所幸經過治療,不僅腹痛、腹瀉症狀緩解,全身關節疼痛才得到改善。

臺安醫院胃腸肝膽科鄭以勤醫師說明,潰瘍性結腸炎是一種自體免疫疾病,如腸道持續發炎、病況未妥善控制,甚至可能慢「炎」其他器官,併發所謂「腸道外症狀」,而上述陳先生的全身關節疼痛就是一例,因此,發炎性腸道疾病潛在威脅不只是腸腸出狀況,而是恐併發多種疾病,甚至威脅生命。

確診耗時 患者無奈包尿布撐過上班上課

鄭以勤醫師指出,潰瘍性結腸炎克隆氏症都屬於發炎性腸道疾病,好發於20到40歲族群,其中,潰瘍性結腸炎常發生於直腸、乙狀結腸,嚴重的時會往上延伸,整個大腸出現連續性發炎;至於克隆氏症則是侵犯整個消化道,包含食道、胃、小腸、大腸都可能出現病灶。

臨床常見這類患者因為腹痛腹瀉,一天跑5次、10次廁所的人不在少數,對學業、工作及社交生活大受影響,甚至有患者無奈包尿布出門,就是想維持一定的生活品質。鄭以勤醫師指出,由於發炎性腸道疾病初期症狀與腸躁症相似,加上目前沒有單一指標能夠確診,臨床必須根據患者病史並搭配抽血、影像及內視鏡檢查以及病理切片結果,作為確診的判斷依據,因此部分患者可能多次奔波醫院、經歷多個科別,耗時數月才得以確診,鄭以勤醫師提醒患者千萬不能對確診及治療過程失去耐心,以免得不「腸」失。

這些症狀不是腸躁症

得不「腸」失 棘手的發炎性腸道疾病

鄭以勤醫師指出,發炎性腸道疾病患者除了常見腹痛腹瀉症狀,還可能伴隨血便、黏液便、發燒、體重減輕等,一旦上述症狀持續超過四週,務必提高警覺、盡快就醫,如未及時接受治療,慢性腸炎恐引起腸道狹窄、蠕動異常、脹氣、阻塞,嚴重甚至造成腸道穿孔,屆時恐面臨手術切除腸道命運,甚至腸穿孔若導致腹膜炎,並迅速進展為敗血症,危及性命。

不僅如此,這類自體疫系統疾病如腸道持續發炎、未控制病況,甚至影響擴及其他器官,併發「腸道外症狀」,如關節發炎、導致紅眼睛、視力模糊的虹彩炎及皮下脂肪發炎的結節性紅斑等共病。鄭以勤醫師指出,星星之火足以燎原,腹痛腹瀉症狀千萬不能輕忽,一旦確診更要持續治療,直到治療達標。

治療目標有四 達到黏膜癒合降低復發最理想

鄭以勤醫師提及,發炎性腸道疾病雖無法治癒但可以控制,現有治療藥物包含抗發炎藥物、類固醇、免疫調節劑及生物製劑,其中,類固醇藥物常用於患者急性發作,以儘快達到症狀緩解,但礙於長期使用,恐併發月亮臉、水牛肩等副作用,特別在年輕患者間接受度低;其次,免疫調節劑也是常見用於疾病控制的選擇;最後,生物製劑則能有效抑制發炎反應,降低患者未來手術機會。

鄭以勤醫師指出,臨床針對發炎性腸道疾病治療目標有四,第一、臨床症狀緩解,改善腹瀉、血便頻率;第二、發炎指數回復正常;第三、促進腸道黏膜癒合,降低復發風險;第四、達到病理緩解,長期穩定控制病情。

鄭以勤醫師強調,持續治療搭配定期追蹤為治療達標、疾病控制的關鍵,臨床有時內視鏡檢查顯示腸道黏膜癒合趨於完整,但病理切片仍在黏膜處發現有發炎細胞,意味著腸道仍處於發炎狀態,治療上應搭配相關藥物,使病情達到病理上的緩解。

持續治療,穩定病情

針對發炎性腸道疾病日常照護,鄭以勤醫師指出,規律作息、均衡飲食並養成固定運動習慣是維持健康的不二法門,特別提醒處於急性發作期的病友,應選擇低渣飲食,避免辛辣、刺激及易脹氣的食物如豆乳製品等。

鄭以勤醫師也鼓勵病友,隨著醫藥科技持續進步,發炎性腸道疾病只要遵循醫囑、持續治療、定期追蹤,搭配上述的良好生活飲食習慣,發炎性腸道疾病也可視為慢性疾病般,藉病情穩定控制,擁有一定的生活品質。

資料來源:
1. Abraham C and Cho J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N Engl J Med. 2009 Nov 19;361(21):2066-78.

2. Ramos GP and Papadakis KA. Mechanisms of Disease: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s. Mayo Clin Proc. 2019 Jan;94(1):155-165.

3. Seyedian SS, et al. A review of the diagnosis,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methods of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 J Med Life. 2019 Apr-Jun;12(2):113-122.

原文連結
同場加映:排尿有風走路無風!解尿伴隨空氣聲和殘渣 當心嚴重腸炎上身
搜尋附近的診所(掛號、領藥超方便)
加入照護線上粉絲團,健康不漏接!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咳嗽「超過2時間點」不是感冒!醫示警了

咳嗽「超過2時間點」不是感冒!醫示警了

咳嗽日常相當常見,不過許多人一咳往往就是幾個星期,甚至是至今未見好轉、或是咳到晚上睡不著,然後漸漸習慣與咳嗽共存。澄品中醫院長劉筱薇醫師從中醫觀點解析咳嗽,症狀和治療方式各有所不同,咳嗽、久咳不癒可尋中醫師協助。

2024年04月19日 20:18

瘦子也有脂肪肝!愛吃「2食物」小心 一堆人以為養生

瘦子也有脂肪肝!愛吃「2食物」小心 一堆人以為養生

「我這麼瘦,怎麼可能會有脂肪肝?」很多民眾是在健康檢查時,才發現自己有脂肪肝的問題,而最常有的疑問則是:「難道不是只有胖子、啤酒肚的人才會有脂肪肝?」事實上並非如此!

2024年04月19日 19:38

衛福部公告「次世代基因定序」5月起納健保!19種癌、2萬人適用

衛福部公告「次世代基因定序」5月起納健保!19種癌、2萬人適用

衛福部公告新增「次世代基因定序檢測(NGS)」自今年5月1日起納入健保給付。健保署預估,每年約多2萬多名癌症患者受惠,挹注經費約3億元。考量基因檢測目的不同,健保署提到,實體腫瘤部分,14大類癌別可透過單基因檢測或NGS協助挑選合適的標靶藥物,又因檢測方法、基因位點多寡及病人需求等差異,採取健保定額給付、民眾自付差額方式。

2024年04月19日 19:10

「吃鳳梨妹妹飄香」醫認了:不會!影響下體味3大關鍵曝

「吃鳳梨妹妹飄香」醫認了:不會!影響下體味3大關鍵曝

天氣越來越熱,女生私密處容易產生分泌物及異味,這時突想起都市傳說「吃鳳梨妹妹會變香,吃蘆筍會發臭」,到底是不是真的?婦產科醫師張瑜芹直言,健康狀態下的陰道聞起來有點酸酸的,而攝取的食物並不會影響其氣味,惟在性愛後或生理期時陰道味道會變得濃烈、有鐵鏽血味。她提醒,鳳梨含糖量高,吃多恐加重陰道感染機率。

2024年04月19日 18:29

衛福部花蓮震災專案募得11.2億 	賑助慰助金額度提高為60萬

衛福部花蓮震災專案募得11.2億  賑助慰助金額度提高為60萬

賑災基金會今(19)日公告,賑災基金會專案募款帳戶至今日下午4時,總計募得約11.2億元,總捐贈筆數16.5萬筆。其中廣達電腦捐款3000萬於今日進帳。另外,賑災基金會訂定「重大天然災害災民賑助核給要點」其中死亡、失蹤賑助慰助金額度為40萬元,此次花蓮地震,將專案提高為60萬元。

2024年04月19日 17:21

嘉基引進電子直肛鏡影像運用 醫師同步說明病況不尷尬

嘉基引進電子直肛鏡影像運用 醫師同步說明病況不尷尬

「醫生,我屁屁痛是怎麼了?」當患者到直腸外科門診就診,絕大多數都是跟肛門疾患有關,如說血便、肛門脹痛或是摸到腫塊等等,其實肛門是一個很私密的位置,大部分患者對於症狀常常難以啟齒,或很難明確敘述病況,為提升醫病溝通關係,嘉義基督教醫院率先引進醫療級「電子直肛鏡」,可透過即時影像,有助醫師說明病情,讓患者的「菊花」內涵可以撥雲見日,不會再對醫師的說明感到霧煞煞。

2024年04月19日 16:09

阿根廷首都爆「神秘呼吸道疾病」 60患者嚴重肺炎!年輕人佔最多

阿根廷首都爆「神秘呼吸道疾病」 60患者嚴重肺炎!年輕人佔最多

阿根廷近日出現了一種神秘的呼吸道疾病,首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有多達60名患者感染「嚴重非典型肺炎」,原因尚未查明。外媒報導稱,這一波病例激增與2019年底新冠肺炎爆發有著類似的特徵。

2024年04月19日 16:09

吸入火災廢氣!他「照X光沒事」醫師卻搖頭了:賠掉20年肺活量

吸入火災廢氣!他「照X光沒事」醫師卻搖頭了:賠掉20年肺活量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陽明院區上周三(10日)發生火警,院方緊急疏散醫護和民眾,後來消防隊員也及時控制火勢。不過,胸腔科名醫蘇一峰指出,有工作人員近距離吸入半小時的煙,雖然X光檢查沒問題,但肺活量減少了三成,等於是賠掉20年的肺活量。

2024年04月19日 15:53

16歲妹牙痛臉腫「2數值狂飆」!醫一看愣:是糖尿病

16歲妹牙痛臉腫「2數值狂飆」!醫一看愣:是糖尿病

牙齒痛的經驗人人有,中部一名16歲少女近日牙疼一整天,清晨發現「左臉腫一大包」脹痛到無法張口進食,緊急被家人送到急診抽血檢查,竟驚見血糖爆表達625 mg/dL、糖化血色素18.8,血清中甚至驗出有酮體,醫師推測「應該是第一型糖尿病發生的初期」,驚險的是還未釀成嚴重的酮酸中毒。

2024年04月19日 15:43

台灣口罩令逾千天「全面解除」? 疾管署:月底專家會議討論

台灣口罩令逾千天「全面解除」? 疾管署:月底專家會議討論

口罩自新冠疫情至今,即便已經解除,對不少人而言已成為習慣。不過,醫院、診所、一般護理之家及老人福利機構持續列為應佩戴口罩場所至今已逾千天。疾管署今(19)日說明,醫療院所鬆綁口罩令與否,本月底會送專家會議討論評估。

2024年04月19日 14:11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