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疫情時代 骨鬆治療更是不能斷

▲▼骨鬆,骨骼,藥物,骨折,跌倒。(圖/林信惠提供)

▲馬偕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林信惠。(圖/林信惠醫師提供)

【企劃特輯】

人體骨骼骨量在30歲達到最高峰,之後隨著年紀的增長,骨量會逐漸減少,特別在50歲後骨質流失的速度將加快,近年國人雖然骨鬆的意識提高,但面對「沈默的殺手」想要完全圍堵仍舊有限,馬偕醫院家庭醫學科主治醫師林信惠表示,民眾可以透過症狀或自身風險評估是否可能骨鬆,若被診斷為骨鬆,一定要積極治療,面對後疫情時代,若希望減少回診次數,可考慮使用長效劑型的藥物。

林信惠表示,提到骨鬆,多數民眾對於骨鬆可能帶來的危害大多不瞭解,骨鬆最擔心引發跌倒骨折,根據統計骨鬆患者一旦骨折,以髖關節骨折而言,一年內的死亡率,男性為22%、女性為15%,與沒有骨鬆的患者相比,死亡率高上許多。

偏偏骨鬆難以輕易發現,根據推估,有三分之一的台灣停經後婦女一生中會發生至少一次骨鬆性的骨折,但根據健保局統計,只有不到15%被診斷為骨質疏鬆症。曾有一位女性患者,搬家抬重物,一個不小心以為閃到腰,在家痛了好幾天,向復健科求助,休養多日未果,最後照X光才發現腰椎骨折,進一步才發現是骨鬆患者。

▲▼骨鬆,骨骼,藥物,骨折,跌倒。(圖/安進藥品提供)

▲骨鬆的發生是無聲無息的,沒有骨折之前不會感覺到疼痛,若身高明顯與年輕時的身高有落差,就得意識與骨鬆有關,可至醫院檢測骨密度。

林信惠表示,骨鬆的發生是無聲無息的,沒有骨折之前不會感覺到疼痛,也沒有明顯症狀,許多長輩常會認為「膝蓋痛」、「腰痠背痛」代表骨鬆找上門,這些症狀多是肌肉或關節問題所致,從外觀上,僅能透過身高的改變,略知自己是否為骨鬆患者,若身高明顯與年輕時的身高有落差,就得意識與骨鬆有關,可至醫院檢測骨密度,目前自費檢查兩個部位約需一千元。

林信惠說明,除了症狀,更需注意自己是否有高風險因子,若男性年紀超過70歲、女性超過65歲、女性45歲前停經、長期使用類固醇、有骨鬆家族病史、類風濕性關節炎、曾使用癌症荷爾蒙藥物、有喝酒吸菸的習慣,都建議定期檢查骨密度。同時在年輕時就應該要預防骨鬆的發生,建議可以改善飲食生活作息,以及增加運動密度。

林信惠表示,運動項目中,負重運動已經被證實可以增加骨密度約百分之一到百分之四,很多長輩會認為自己已經是骨鬆高風險群,若重訓會不會增加骨折的風險,她說,重訓的重量應循序漸進,最好有專業的教練或物理治療師帶入門,才不會產生運動傷害。

平常的飲食則建議以吃天然食物為主,每日鈣質的攝取應達到1000毫克以上,台灣人平均每日只有攝取不到600毫克的鈣,可以上網查詢鈣質計算機,算算看自己一天吃了多少鈣。若沒有辦法多攝取高鈣的食物,像乳糖不耐的人,就建議可以考慮額外補充鈣片。同時得攝取維生素D達800個國際單位,也可以透過日照10到15分鐘,讓人體自然生成維生素D,不過日照過程中至少要露出整個手臂,不塗抹防曬、不撐陽傘,才有辦法達到效果,若無法達成則建議可以直接從保健食品中獲得維生素D。

▲▼骨鬆,骨骼,藥物,骨折,跌倒。(圖/安進藥品提供)

▲一旦被確診為骨鬆,定期服藥與追蹤是相當重要的事。

林信惠說,一旦被確診為骨鬆,將是一場長期抗戰,不論任何藥物,治療需要一年以上才真正可達到減少骨折之效果,而且累積藥量如果不到一半,就幾乎等於沒有吃藥。定期服藥與追蹤是相當重要的事,若對於服藥遵從度有困難的病人,可以與醫師討論是否可以改用其他針劑的治療方式,以維持骨鬆的持續治療與追蹤,不過換藥是有風險的,一定要與醫師充分討論過後較合適。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