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蹊部腫塊憂罹癌!竟是喵星人抓咬染病 醫勸6貓奴當心:恐全身感染

下體,大腿,私密處,陰道,性暗示。(圖/記者李佳蓉攝)

▲右側鼠蹊部出現疼痛腫塊,發現是受到貓咪抓咬感染。(圖/記者李佳蓉攝)

記者謝承恩/綜合報導

右鼠蹊部驚見腫塊,憂心是癌症上門,經檢查發現是奶貓抓咬惹的禍!台中45歲一名林女士,月初她發現右側鼠蹊部出現一個疼痛腫塊,原以為是惡性腫瘤前往血液腫瘤科求診,經轉介至感染科後診斷為「貓抓病」,原來數月前好心收養一隻小奶貓,因幼貓怕生排斥外人,以致於常常在照顧時被抓傷、咬傷而感染,醫師給予抗生素及少量類固醇治療後迅速康復,也提醒秋冬是該病高峰期,愛貓人士要多當心。

▲▼貓,寵物,貓咪,幼貓,奶貓,成貓。(圖/翻攝自pixabay)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貓抓病」主要流行季節為夏末及秋冬,會造成發燒、淋巴結腫大、疼痛。(圖/翻攝自pixabay)

亞洲大學附屬醫院感染科主治醫師張為碩表示,「貓抓病」是「韓瑟勒巴通氏菌」(Bartonella henselae)感染所造成的疾病,主要流行季節為夏末及秋冬,該菌主要寄生在貓身上,可藉由貓蚤在貓群間傳播,本身對貓並不會造成危害,但當傳染到人身上,則有機會造成發燒、淋巴結腫大、疼痛等。

特別是對於免疫力低下的族群,如小孩、老人、服用類固醇的病人、癌症病患、器官移植病人及愛滋病患者等,甚至會造成全身性感染。罹患此病的患者有超過90%在病史詢問可以追查到曾有被貓舔舐、咬傷或抓傷的紀錄。

▲▼貓,寵物,貓咪,幼貓,奶貓,成貓。(圖/翻攝自pixabay)

▲預防貓抓病,需定期清潔寵物以減少身上蚤類數量。(圖/翻攝自pixabay)

張為碩指出,貓抓病主要以巨環類抗生素治療,輔以少量的消炎藥(NSAIDs或低劑量類固醇),通常會於1至2週內痊癒。此菌感染並不像病毒感染一樣可以獲得長期免疫力,因此,若要避免反覆罹患此疾病,飼主應定期帶貓至獸醫院接受健檢,以預防及檢查寵物身上是否有體外寄生蟲。

醫師提醒,要定期清潔寵物以減少身上蚤類數量,維持乾淨飼養環境,透過限制外出,可降低寵物貓接觸病原,更重要的是,當與貓玩耍時被抓傷或咬傷,應立即赴醫檢查,避免後患無窮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