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陰性乳癌難纏 本土研究揭:術後3年是疾病控制關鍵

乳癌,胸部。(示意圖/達志影像)

▲三陰性乳癌術後3年是疾病控制關鍵。(示意圖/達志影像)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三陰性乳癌」被視為乳癌當中最為棘手的一種,而台灣本土性臨床研究顯示,三陰性乳癌手術治療後3年是復發和轉移的危險期。醫師提醒,近年來三陰性乳癌治療已經有所進步,提醒患者不要放棄,應該及早積極治療,部份患者也有機會搭配免疫療法延命。

今年59歲的阿芳,本身從事財務工作,被大家視為鐵娘子,不管任何挫折都不會退縮、流淚,遇到事情就要解決!然而4年前,她被發現罹患三陰性乳癌,開刀後做了6次化療,結果5個月就復發,癌細胞轉移到肺部「整個滿天星」,再度化療後癌細胞雖然消失,但不到1年多,肺部又出現1公分腫瘤。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華民國乳癌病友協會黃淑芳理事長表示,乳癌依荷爾蒙受體ER、PR和HER2基因的不同表現型態,乳癌大致可分為管腔細胞A型、管腔細胞B型、HER2陽性類型以及三陰性乳癌等4種類型,其中三陰性乳癌因過往的治療武器較少,整體存活期表現相對較差。

▲▼北長乳房醫學中心陳訓徹教授、乳癌病友協會黃淑芳理事長、北榮乳房醫學中心曾令民教授、乳癌病友協會伍淑瓊秘書長(由左至右),同聲呼籲三陰性乳癌病友不要怕。(圖/乳癌病友協會提供)

▲北長乳房醫學中心陳訓徹教授、乳癌病友協會黃淑芳理事長、北榮乳房醫學中心曾令民教授、乳癌病友協會伍淑瓊秘書長(由左至右),同聲呼籲三陰性乳癌病友不要怕。(圖/乳癌病友協會提供)

台北榮民總醫院乳房醫學中心曾令民教授長期研究國內三陰性乳癌,他曾針對北榮2000至2016年收治的4145位乳癌病友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占比僅12.4%左右的三陰性乳癌,初次手術後3年內復發和轉移的機率特別高,且術後五年內局部復發的風險較其他種類乳癌高4.1倍,遠端復發高2.3倍、死亡風險多出2.5倍。

曾令民說明,雖然三陰性乳癌不像其他類型乳癌,有相對應的荷爾蒙藥物或標靶藥物可用,但大部分患者仍可藉化療藥物控制病症。而部分使用傳統化療失效的患者,預後特別差,是三陰性乳癌中較棘手的類型,癌細胞特別容易轉移。

台北長庚醫院乳房醫學中心醫師陳訓徹說,近年三陰性乳癌的藥物研發出現重大突破,一掃過去20年沒有新藥可用的陰霾。目前可透過精準抑制癌細胞特定抗原,喚醒自身免疫能力來消滅癌細胞,並且抑制乳癌細胞的生長與複製,進而達到疾病治療和控制的效果。

陳訓徹指出,免疫治療建議搭配化療使用,因為化療在殺死癌細胞的過程中,會釋放出一些訊息,一方面讓免疫細胞更清楚辨識敵人及其所在地,另一方面也能更精準地進行攻擊,併用化療可延命逾2年,降低近4成疾病惡化風險和死亡風險。

阿芳在二次復發一度對抗癌失去信心,最後仍在家人支持之下,接受化療加上免疫治療3個月後,目前腫瘤已消失,她目標能稱過5年不復發,之後復發率就很低,並且在積極治療控制期間等待新療法問世,期盼有機會被治癒。

關鍵字: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