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歲就可能出現人格障礙!高中隨機砍人引發震驚⋯台灣青少年精神健康數據缺關注

▲▼新北市淡水校園內男高中生持刀砍傷國小女童。(圖/記者陳雕文翻攝)

▲淡水發生高中生隨機砍國小女童,引發社會震驚。(圖/記者陳雕文翻攝)

記者林育綾/綜合報導

近來我國接連2起青少年社會新聞,高中生在校園內隨機砍國小女童、高二生輕生陳屍冷凍庫等事件,引發社會震驚。兒福聯盟表示,這些凸顯我們應該更關注台灣兒少的精神、心理健康狀況,但我國對於全國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的定期調查及數據,可說是「無從得知」,難以對症下藥提供服務。甚至審查我國兒童權利現況的國際委員也曾在2017年建議,台灣政府應加強有關數據收集,以改善台灣兒少的心理健康人權的狀況。

兒福聯盟提到,青春期是一個形塑自我人格、建立自我價值的關鍵的時期,青少年與同儕「時而緊密,時而難以磨合」,另一方面又需要「在倚靠和得到父母認同中,急於掙脫父母的管束,嘗試自我獨立」,如果再加上繁忙的課業,所承受的壓力真的不容小覷。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此之外,青春期除了要適應很多身體變化,也要學習了解和建立自己的社會角色等,這些重要改變,都影響著兒少的情緒和心智發展。而社會如何認知青少年的發展需求,建構相關資源和服務,承接青少年在青春期前後所出現的情緒變化、心理問題,同時幫助家長和老師適當的陪伴和引導,對於他們得以健康成長十分重要。

兒盟在2019年的《台灣兒少遭受家長言語暴力經驗調查》當中,曾以簡式健康量表(BSRS-5)來檢視台灣國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情況,結果顯示在1330位台灣國高中生裡,超過8成的情緒困擾屬於正常或輕度程度,近2成有中度或重度的情緒困擾。

該量表建議,若結果為中、重度情緒困擾者,應接受精神科或專業諮詢;另一方面,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在2018年的《兒少在數位年代的精神健康報告》中更指出,有一半的精神症病出現在14歲,有些焦慮和人格障礙更可能於11歲時開始出現,可見現代兒少心理健康應問題不容忽視,而且更應及早提供適切支援和協助。

▲▼失蹤青少年70%是「自願離家出走」(圖/兒福聯盟提供)

▲兒盟提到,青春期要適應很多身體變化,都影響著兒少的情緒和心智發展。(圖/兒福聯盟提供)

不過兒盟提到,遺憾的是我國對兒少的心理健康的研究、資源和服務方式相當有限,目前台灣僅在2015-2017年針對9-13歲兒少進行一次《全國兒童青少年精神疾患流行病學調查》,對於全國青少年的精神健康的定期調查及數據則是「無從得知」,難以對青少年的心理需求對症下藥、提供服務。

2017年,審查我國兒童權利現況的國際委員也曾在《結論性意見》中建議,台灣政府應加強有關數據收集、成效評估、兒少意見,以改善台灣兒少的心理健康人權的狀況。

兒盟表示,現代人面對的心理和情緒問題越來越繁雜,社會大眾有需要更認識並認同精神健康對人們的影響,呼籲政府也應加強投注國人精神健康的相關資源,讓每個孩子都能在一個更健全和健康的成長環境,好好感受和體會青春的美好。

● 《ETtoday新聞雲》提醒您,請給自己機會:
自殺防治諮詢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

我們的美麗就用白紙黑字寫下來

過期的票券只能丟掉嗎?快來兌換東森幣復活你的錢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