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吸管喝飲料」增加放屁次數!醫曝3大利屁原因…太頻繁小心是疾病感染

▲▼放屁三大原因。(圖/Hello醫師網站提供)

圖、文:Hello醫師/Jiasheng Li
醫學審稿:Dr. Stephen Lai

放屁(Farting)總是讓人很害羞,尤其響屁更是尷尬,根據美國克里夫蘭醫學中心(Cleveland Clinic)的資料,人每天平均放屁14~23次,而隨著每個人飲食習慣的不同,其次數也會不同,但頻繁放屁也不見得是壞事。放屁也叫做胃腸氣(Flatus),以下將列出它的3大原因,以及改善的方法,提供給大家參考。

1. 平常吃喝就會放屁吃太快放更多

多數人可能不知道,平常的吃喝都能造成放屁,因為我們在飲食的過程中,或多或少都會吸進一些空氣,雖然身體會藉由打嗝把多餘的氣體排出去,但有部分的氣還是會進入腸道,然後以放屁的形態排出體外。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因此,放屁可以說是消化系統的自然反應,值得注意的是,當我們吃太快,或處於焦慮時,往往會吸入更多的空氣,進而提高放屁的機率,其他因素還包括:吃口香糖或糖果、喝碳酸飲料、用吸管喝飲料、抽菸、牙套或假牙戴太鬆。

2. 吃這些利放屁臭屁因動物蛋白質

有的食物很難被身體分解,包含高纖維、高澱粉、或含棉子糖(Raffinose,一種複合糖)、糖醇(Sugar alcohol)的食物,以纖維為例,它要在大腸中才能經由酵素分解,進而形成放屁,但大部分的氣體本身並無氣味,只有特定的動物蛋白質(Animal protein)才會散發難聞的臭味,像是雞蛋、肉類及高硫質食物,包括蒜類和花椰菜。

此外,在改變飲食習慣後,您可能會發現放屁的次數變多了,可能也包括噁心、胃不適、腹瀉,這是因為身體還在調適階段,若身體依然不舒服,或許就是食物不耐症(Food intolerance)的徵兆了。

易引起放屁飲食有:水果、十字花科蔬菜、豆科類、全穀類、碳水化合物、乳製品、酒精;但這不意味著要少吃這類食物,畢竟它們都是對身體有益的重要食物,很多人會將放屁作為健康飲食的衡量標準之一,這也是不錯的檢視方法。若想讓放的屁好聞一點,建議減少攝取含硫化合物的食物,例如含硫化氫(Hydrogen sulfide)和甲硫醇(Methanthiol)成分。

▲▼放屁三大原因。(圖/Hello醫師網站提供)

3. 食物未分解是原因便祕和腸躁症別輕看

除了吃東西吸入空氣會引起放屁,一些疾病感染、藥物治療,甚至手術併發症也可能是原因之一,包含像糖尿病(Diabetes)和神經肌肉病變,紐約大學朗格尼瓊蒂希婦女健康中心(NYU Langone Joan H. Tisch Center for Women’s Health)麗貝卡格羅斯(Rebekah Gross)解釋,當未被分解的食物成分停留在大腸中過長,腸道細菌就會將其分解,並釋放氣體,這就是放屁了。

另外,便祕也將造成胃腸氣積(Flatulence),因為排泄物長時間在大腸中,亦會發酵並排出氣體,至於腸躁症候群(Irritable bowel syndrome,簡稱IBS)的人,從胃到直腸的肌肉收縮可能會過強,或過弱,前者會有脹氣和腹瀉困擾,後者則有便祕問題。同時,腸胃神經可能會因肌肉的張力變得很敏感,造成疼痛與不適。

其他要注意的身體狀況還包括:乳糖不耐症(Lactose intolerance)、果糖不耐(Fructose intolerance)、乳糜瀉(Celiac disease)、小腸細菌過度生長(Small Intestine Bacterial Overgrowth,簡稱SIBO)、胃食道逆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簡稱GERD)、克隆氏病(Crohn’s disease)、潰瘍性結腸炎(Ulcerative Colitis)、胃潰瘍(Peptic ulcer)、胃輕癱(Gastroparesis)、胰臟炎(Autoimmune pancreatitis)、孕婦分娩時,以及其他腸胃阻塞疾病。

改掉吃飯壞習慣 暖和肚子助肌肉放鬆

多數情況下,過多的放屁只是意味著飲食習慣的不對稱,造成身體負擔太重,只要改掉壞習慣,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就不會有什麼健康上的問題了,要留意的包括:限制攝取碳水化合物、吃東西時細嚼慢嚥、多喝水、剛吃飽別躺著。此外,也可以用加熱墊(Heating pad)暖和肚子,這能幫助大腸的肌肉放鬆,使被困住的氣能輕鬆排出來。

倘若放屁變得不舒服,且出現腹部疼痛和壓力、噁心嘔吐、規律地腹瀉或便祕、體重突然變輕,建議洽詢醫師,可以先記錄平日的飲食習慣、胃腸氣積的狀況及頻繁次數、直腸有否出血等症狀,才能找出最好的治療方法。

Hello Health Group 並不提供醫療建議、診斷或治療。

全文由Hello醫師網站授權刊登,未經同意請勿任意轉載。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