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力/模仿原始人「間歇斷食」會發生什麼事?

▲模仿原始人「間歇斷食」,你的身體究竟會發生什麼事呢?(圖/食力 foodnext)

▲模仿原始人「間歇斷食」,你的身體究竟會發生什麼事呢?(圖/食力 foodnext)

圖文/食力foodNEXT
撰文/張越評

每次想減肥的時候,我們也許常會到網路上去搜尋「最好的減肥法」等等關鍵字,無論低醣飲食、葡萄柚飲食、還是吃肉減肥等,都是近期最熱門的討論話題,而其中「間歇性斷食」更是引起許多人的迴響,對於喜愛吃大餐的減肥者們,這無非是一個天大的好消息。

知名「5:2輕斷食」的作法就是在一個禮拜當中隨選2天(不連續)嚴格控制卡路里攝取,男性在禁食日約攝取600大卡,而女性則攝取約500大卡熱量,其他5天則正常吃,這是一種源自於英國的間歇性斷食法,近年美國、歐洲等各地都開始大為流行。

美國國家高齡研究所的神經科學研究員馬克·馬松(Mark Mattson)對此表示,由於大多數人在一天中清醒的時間裡,幾乎無時無刻把食物放進嘴巴裡,但從進化的角度來看,這卻不是人類或動物在遺傳上的正常行為,因此也有人認為這容易讓身體中的肝醣沒有好好被分解消耗的機會。

2011年《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中一項對肥胖婦女的研究發現,每週選兩天禁食並維持6個月(禁食日仍能攝取約600大卡的蔬菜、水果、脫脂乳等等)的人減少了近13磅,與一個更加傳統飲食的婦女相比,無論體重或體脂肪下降程度都相仿。最近一項2017年5月1日伊利諾大學芝加哥分校(University of Illinois at Chicago)刊登在《JAMA Intern Med》的研究也認為,其實間歇性節食(某幾天吃特別少)比起傳統的每天都少吃一些,減重效果其實都是差不多的。

Mark Mattson認為這不僅不失為傳統減肥的替代方案,間歇性斷 食的模式也更合乎自然,許多間歇性斷食是否改善胰島素受體敏感性、帕金森氏症、阿茲罕默症等相關的研究也正著手進行中。美國南加州大學生物科學教授沃爾特·朗格(Valter Longo)在相關實驗中則曾發現間歇斷食與細胞再生指標數值上升,以及糖尿病、癌症、心血管疾病和老化等因素下降等現象有關。

華盛頓大學聖路易斯分校和義大利布雷西亞大學營養科學教授路易吉·芳坦納(Luigi Fontana)表示,損傷細胞的積累是許多疾病的肇因之一,當長時間未進食的時候,身體可能刺激「自噬」反應,將功能失調的蛋白質、胞器清除掉,Luigi Fontana認為這種清除垃圾和再生很可能是有益的。

Mark Mattson表示,在他的實驗中,禁食的人起初都會呈現焦慮、煩躁,或是偶爾有頭疼等等的情形,但基本上這源自於「Hangry」這種因為飢餓所產生的腎上腺素、可體松、神經肽Y等等,從而導致憤怒的正常生理反應,但是經過約2~4週就習慣了,Mark Mattson如此說道。

雖然很多問題仍未有明確解答,但在禁食力度不那麼極端的情況下,Mark Mattson和Valter Longo都認為,沒有哪種形式的禁食才是「最好的」,所謂的「限時餵食」即是將食物攝入量限制在每天只有幾個小時內,也同樣具有類似效果,但Mark Mattson和Valter Longo兩者也都認同,無論如何人們一整天都在進食的習慣是一項更糟糕的主意。

但是對於糖尿病或其或其他代謝疾病患者,禁食可能引發低血糖或其他危險反應,就要謹慎的考量可行性,根據NHS choice中也建議,執行5:2等輕斷食方法之前,也可先詢問醫師再開始,因為擅自進行禁食也還並未是完全安全的事情!

延伸閱讀
生理學告訴你 肚子餓會生氣是正常的~
大吃大喝後再少吃一點 魯蛇減肥法也許真的有效
英國科學家用實驗找出 7個飲食與瘦身的秘密

參考資料
▶M N Harvie, et al., The effects of intermittent or continuous energy restriction on weight loss and metabolic disease risk markers: a randomized trial in young overweight wome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Obesity (2011) 35, 714–727.
Dr. Mark Mattson Intermittent Fasting: What is it? Recommend it?
American Council on Science and Health (2017). Scheduled 'Fasting' Doesn't Help With Weight Loss.

分享給朋友:

推薦閱讀

台灣口罩令逾千天「全面解除」? 疾管署:月底專家會議討論

台灣口罩令逾千天「全面解除」? 疾管署:月底專家會議討論

口罩自新冠疫情至今,即便已經解除,對不少人而言已成為習慣。不過,醫院、診所、一般護理之家及老人福利機構持續列為應佩戴口罩場所至今已逾千天。疾管署今(19)日說明,醫療院所鬆綁口罩令與否,本月底會送專家會議討論評估。

2024年04月19日 14:11

別太高興!台中女健檢驚見「3顆腎」 醫:泌尿道感染機率高

別太高興!台中女健檢驚見「3顆腎」 醫:泌尿道感染機率高

台中市62歲張姓女子今年1月到醫院健檢,發現左側輸尿管結石,進一步檢查發現她左側竟有兩顆腎臟、兩條輸尿管,是「3顆腎的女人!」醫師表示,擁有3顆腎臟並非具有3顆腎臟的功能,相反的,泌尿道感染與尿液逆流機率比正常人較高,一旦反覆感染,嚴重者可能要切除雙套腎臟,提醒患者每天至少要喝2000cc的水,避免泌尿道感染與結石的困擾。

2024年04月19日 13:50

邱泰源接任衛福部!薛瑞元:可期待他是好部長 下一步規劃曝光

邱泰源接任衛福部!薛瑞元:可期待他是好部長 下一步規劃曝光

行政院今(19)日舉行內閣人事第4場發布會,新任行政院長卓榮泰公布衛福部長由前立委邱泰源接任。而現任衛福部長薛瑞元今出席立法院厚生會交接典禮時表示,邱泰源當立委8年都在衛環委員會,對於衛福部的業務算是頗為熟悉,「可以期待他是個好部長。」至於自己的下一步規劃,薛瑞元則說「會回醫院。」

2024年04月19日 12:25

邱泰源接掌衛福部!面臨3大挑戰 社福界:盼格局能更提升

邱泰源接掌衛福部!面臨3大挑戰 社福界:盼格局能更提升

行政院今(19)日舉行內閣人事第4場發布會,新任行政院長卓榮泰公布衛福部長由前立委邱泰源接任。新光醫院副院長洪子仁認為,邱泰源擔任立委8年的經驗,長期在衛環委員會,「溝通會有極大優勢。」但也提醒邱泰源未來會面臨健保改革等挑戰;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秘書長洪心平則期許,邱泰源既已接掌部長重責,期待格局能更提升。

2024年04月19日 11:06

免疫力下降好發「皮蛇」一痛可能長達半年!醫:50歲以上建議向醫師諮詢預防方式

免疫力下降好發「皮蛇」一痛可能長達半年!醫:50歲以上建議向醫師諮詢預防方式

俗稱皮蛇的「帶狀疱疹」所引發的神經痛,長期疼痛令許多人苦不堪言!花蓮慈濟醫院麻醉部臨床麻醉暨疼痛科主任王柏凱醫師發現,帶狀疱疹好發於秋冬換季期,由於病人普遍疼痛指數很高,治療效果卻因人而異,因此仍建議50歲以上、高風險族群,應預防性接種帶狀疱疹疫苗預防皮蛇。

2024年04月19日 10:00

有4症狀「體質多濕」!大便軟黏注意 4種生濕食物少吃

有4症狀「體質多濕」!大便軟黏注意 4種生濕食物少吃

「清明時節雨紛紛…」過了清明節,台灣通常會迎來細雨不斷的日子,尤其是本來就多濕多雨的台北,更是濕悶。對應到節氣,就是俗稱的「穀雨」到啦!

2024年04月19日 08:24

興大育成中心攜手生醫業者研發新技術 提升外泌體穩定性與相容性

興大育成中心攜手生醫業者研發新技術 提升外泌體穩定性與相容性

細胞外泌體(exosome)是近年熱門的生物科技元素之一,運用上雖具潛力,但但因其穩定性相對低,發展有所受限;中興大學化學系教授賴秉杉團隊研究外泌體多年,與生醫業者產學合作,研發出新融合技術,有效促進外泌體穩定性與相容性,今(18)日於台中軟體園區舉辦發表會,吸引逾200位醫美、生技領域廠商到場了解。

2024年04月18日 23:36

她嘴巴痛!一張開「撒滿起司粉」 醫秒愣:糖尿病了

她嘴巴痛!一張開「撒滿起司粉」 醫秒愣:糖尿病了

中部一名60多歲婦人抱怨嘴巴痛,一連痛了數個月都不會好,醫師請她張嘴,驚見口腔內兩側遍布白色斑點,白皚皚一片像「撒了起司粉」一路蔓延到嘴唇,此為念珠菌感染,卻讓他心中警鈴大響,當下立刻替患者測血糖,數值已破300mg/dL,證實罹患糖尿病。後續她被轉至內科治療,才控制好血糖與念珠菌感染、嘴巴也不痛了。

2024年04月18日 20:18

175萬分之一機率他慘中!牙齦長腫瘤緊包齒 無法閉嘴也咬不了食物

175萬分之一機率他慘中!牙齦長腫瘤緊包齒 無法閉嘴也咬不了食物

高雄一名48歲楊姓男子在青少年階段曾接受牙齦切除手術,不過切除的牙肉又再度長出,全口牙齦滿是腫瘤,牙齒也被腫瘤包覆住,導致他無法閉合嘴巴,也咀嚼不了食物。經診斷為罕見的遺傳性「牙齦纖維瘤」,楊男接受切術手術並拔除預後不佳的牙齒,術後追蹤一年多來沒有再復發,終於能夠咀嚼美味的食物。

2024年04月18日 18:33

塑膠盒微波加熱釋放「大量塑膠微粒」 研究揭:合格的也會

塑膠盒微波加熱釋放「大量塑膠微粒」 研究揭:合格的也會

微波爐的快速加熱,可迅速將食物恢復熱氣蒸騰的狀態。但醫師提醒,要留意微波使用的容器,先前一項研究發現,合格可微波的塑膠容器在微波時,也釋放了大量的微塑微粒。醫師建議,若要微波食物,還是使用玻璃或瓷器盛裝較為安心。

2024年04月18日 18:16

留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