親子

犯錯卻急著撇清 小孩慣性說謊其實是父母教養方式錯了!

▲▼生活。(圖/pixabay)

圖、文/布克文化提供

如果有一天,象徵傳統的葉問與不按牌理出牌的唐老大剛好是鄰居,將會擦出什麼樣的火花呢?背景不同的兩人,卻都受人敬重;同樣身為父親,卻有著迥異的教養方式。由黃正昌、董胤程兩位在現實中皆為教育專家的作者,化身為具備東西方衝突風格的超級奶爸,以日常為背景,帶出生活中常見的13個教養難題。

【當小孩犯錯不敢說,卻被父母發現時,您會如何處理呢?】

業師父:你說的應該是小孩犯了錯,卻都不肯說的情形吧?
糖老大:是啊,果然業師父也是有經驗。
業師父:何止我有經驗,我想全天下的父母應該全都有這樣的經驗吧。
糖老大:沒錯,小孩子犯錯是一定不可避免的;但犯了錯卻不敢講,是來自於從小到大他們犯錯後,父母對待他們的方式,造成的既定印象所產生的,這個倒是可以避免或減輕。
業師父:小孩犯錯了不敢說,甚至說謊不是天性如此嗎?
糖老大:這就要先看看小孩為什麼犯了錯會不敢說或說謊的原因了。如果從小打翻杯子就被打手、不聽話就被罵、考試不及格就被打……等等,這樣的邏輯是:「做錯事=被處罰」。長大後,潛意識知道了做錯事的後果,自然就會想盡辦法來掩飾做錯事的這件事情,當然也就不敢講或是說謊囉。
業師父:這麼說也是,連大人在做錯事的時候都會想辦法閃躲、卸責,因為知道犯錯要付出代價,何況是小孩。
糖老大:小孩也是人嘛。有時候不一定是處罰,而是來自於父母的態度,例如一樣是打翻水杯,爸媽雖然沒有處罰,但邊擦桌子邊情緒激動地對孩子大罵:
「唉呀!你在幹嘛啦!」
「為什麼那麼不小心!」
「你給我站遠一點,我現在在幫你擦桌子,這些都是你弄倒的!」
以上雖然不是處罰,但是這樣激動的情緒與說話內容造成的「言語暴力」,對孩子來說,犯錯的既定印象就等同於恐懼,也會讓孩子長大後對於自己所犯的錯會不敢說,也不敢靠近你。
業師父:有時候父母的反應是很即時的,或許也沒有想那麼多。那應該怎麼說會比較恰當呢?
糖老大:就拿剛才的例子來說,說真的,弄翻水杯實在不是什麼如喪考妣的事情,我們是不是可以先對當下的事情嚴重程度作判斷,如果不是有立即危險性的事情,我們可以先調整一下對這件事的態度,而不是想都不想直接小題大作的反應。如果只是弄翻水,我們可對孩子說:
「喔?剛才是怎麼弄倒的呢?杯子有沒有弄破?」
「你沒事吧?有沒有割到手?有沒有嚇一跳?」
「我知道你不是故意的,下次要小心喔。」
後面可以加一句:
「等一下記得要把桌子跟地板擦乾淨,好嗎?我拿抹布給你。」
一方面讓孩子不會對自己無心犯的錯有挫折及罪惡感,同時又可以讓孩子在面對自己犯錯時,知道自己必須要善後,而爸媽願意給予適當的協助。
業師父:打翻水杯確實是小事情,不用反應過大。不過有時候總是會碰到一下大事,例如偷錢之類的情況呢?像我們以前被抓到偷錢,一定被抓來挨罵、罰跪、痛打一頓也是逃不掉的。
糖老大:當然,有些家長會覺得這是最快最有效的方式,打跟罵的確在短時間可以看到立即效果,小孩痛哭、認錯。業師父小時候是不是也有類似的情形啊?
業師父:哈!糖老大見笑了,我就是被痛打一頓的那個!
糖老大:別不好意思,我小時候也是很頑皮好奇的,也是偷過爸爸口袋裡的零錢被抓到。你還記不記得被打之後,你是對於偷錢這件事覺得自己錯了?還是犯錯後被打的恐懼呢?
業師父:嗯……好像是被打這件事對我來說恐懼。那時候小小的心靈甚至想:
「真倒楣,下次偷錢一定要更小心,不要被抓到。」

那到底,面對孩子偷錢等脫序行為,父母該如何解決呢?
本書將為您詳細解答。

▲▼ 新書推薦。(圖/布克文化)

書名:教養相對論:先懂孩子再懂教,當葉問遇到唐老大會問的13個教養難題
作者:黃正昌、董胤程
出版社:布克文化(布克學習)
ISBN:978-957-9699-89-1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親子熱門新聞

相關新聞

關鍵字: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