穩定治療可降低思覺失調症復發率 穩定服藥提升自我照護及人際互動能力

▲奇美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部長林健禾表示,思覺失調症中斷用藥或不穩定接受治療的病友,復發率會是穩定治療者的5倍,也容易對腦部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圖/記者林悅翻攝)

▲奇美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部長林健禾表示,思覺失調症中斷用藥或不穩定接受治療的病友,復發率會是穩定治療者的5倍,也容易對腦部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圖/記者林悅翻攝)

記者林悅/台南報導

奇美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部長林健禾表示,思覺失調症(精神分裂症)是一種思考及知覺失調的疾病,一如血壓和糖尿病等慢性病,只要規律用藥、及早治療,病友仍可維持原有認知與生活,降低復發風險;但相對地,中斷用藥或不穩定接受治療的病友,復發率是穩定治療者的5倍,也容易對腦部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思覺失調症是大腦當中的多巴胺失調,病友會產生幻聽或幻視,這些雖是幻覺,但對於病友而言卻十分真實,經常影響病友的情緒。透過穩定服藥,病友可以減少與這些症狀相互對抗的時間,有更多心力與時間打理好自己的生活,不再受情緒困擾,病友的人際互動能力也會進步,跟家人、鄰居的相處會更加融洽。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奇美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部長林健禾表示,思覺失調症中斷用藥或不穩定接受治療的病友,復發率會是穩定治療者的5倍,也容易對腦部造成不可逆的傷害。(圖/記者林悅翻攝)

林健禾部長特別指出,治療思覺失調症除了藥物之外,精神復健與社會接納也不可或缺,而家屬的支持跟病友穩定用藥有正向循環的關係,因此家屬所扮演的角色尤為重要。

成癮防治科主任張志誠表示,亞洲地區有7成的思覺失調症照顧者為家屬,社會對於精神疾病的汙名化,帶給家屬許多無形的壓力,長期累積的焦慮無處宣洩,不堪負荷,因此奇美醫學中心於2017年率先辦理思覺失調症家屬支持團體,結合各科醫護人員組成醫療團隊,讓家屬們不僅可以在心靈上相互支持,同時也能透過專業的課程提升家屬的照護品質,至今服務人數已超過百人次,課程滿度高達8成以上!

目前參與奇美醫學中心家屬支持團體的小麥(化名)表示,姐姐罹患思覺失調症近30年,常覺得受到別人監視,也因此在職場上屢屢與同事和上司發生衝突,每份工作都做不久,父母也無法諒解。小麥夾在父母和姐姐之間左右為難,十分困擾,卻無法理解姐姐的行為和想法,直到看到《我們與惡的距離》一劇,應思聰每次幻聽時聽到都是負面的批評,小麥才驚覺姐姐多年來飽受幻覺和妄想所苦,獨自面對思覺失調症是多麼孤獨!

參加奇美醫學中心的家屬支持團體之後,小麥彷彿在大海中抓住了浮木,在團體課程裡重新認識思覺失調症,跟心理師學習跟病友互動的技巧「先安撫,不反駁」,先肯定姐姐的感受,再進一步溝通,果然大幅改善姐姐的情緒,有了家人的支持,姐姐更願意穩定用藥。姐姐的症狀改善,也減輕了家人照顧的負擔,「心理師說情緒會傳染,家庭氣氛好,病人才會好,原來都是真的。」小麥說道。
奇美醫學中心精神醫學部臨床心理師李羿璇表示:醫護團隊針對照顧者常有的疑惑,設計為期半年的支持課程,幫助家屬拓展支持網絡、增進照護知識,舒緩焦慮與緊繃感。

張志誠主任發現,社會對於精神疾病認知不足所形成的偏見及誤解,會直接反應在與病友的互動上,讓病友產生自我責怪、罪惡感等負面情緒。張志誠所發表之研究結果指出,有超過8成的思覺失調症病人受到烙印與差別待遇的影響。最常發生的負面差別待遇經驗為,刻意迴避(20%)、交友方面(18.5%)、鄰里之間(17.6%)。最常見的預期差別待遇依序為,隱瞞精神健康問題不被他人發現(48.8%)、放棄擁有親密關係(28.3%)、放棄應徵工作(24.4%)。若要消除社會對精神疾病的污名化,除了提升思覺失調症的正確認知之外,也可以從減少病友可識別的外在特徵開始,例如每日服藥,也是一種被識別為病人的象徵。

張志誠主任說,在穩定治療的情況下,病友能維持認知水平,行為與一般人無異,除了大家熟悉的口服用藥,也有長效針劑(健保給付)。根據國外臨床試驗顯示,持續接受長效針劑治療滿3個月,83%病友可達到有意義的症狀改善。另一項針對715位思覺失調症病友進行的大型研究指出,相較口服藥物,長效針劑可額外降低約3成復發風險。

病友可選擇每兩週、1個月或3個月回醫院打針1次,不用每天服藥,有助於淡化社會對病友「定時服藥」的印象,消除汙名化的狀況,同時也對病友生活帶來正向的期待跟努力的目標。無論是口服藥或是長效針劑,對藥物的療效反應或副作用是否發生,因人而異,對於病人及家屬應針對病人服藥後反應,跟醫師作詳細溝通及討論,選擇最適合病人的治療方式。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