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耳炎吃藥未癒還複視、臉麻 原是「罕菌」沿耳道入侵大腦

▲中耳炎吃藥未癒還複視、臉麻 原是「罕菌」沿耳道入侵大腦。(圖/三總提供)

▲中耳炎吃藥未癒還複視、臉麻,原是「罕菌」沿耳道入侵大腦。(圖/三總提供)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一名50歲男性,去年底左耳出現疼痛症狀,經常一覺起來枕頭沾滿黏液,診所初步診斷為急性中耳炎,給予抗生素治療,但2個多月後症狀不但沒改善,還出現複視、臉麻等神經症狀,被轉往三總治療。醫師經電腦斷層及核磁共振檢查,才發現是罕見細菌「非結核分枝桿菌」侵犯到深部顳骨及顱底神經,經高劑量抗傷素投藥半年,症狀才逐漸消失。

收治患者的三軍總醫院感染科汪靖勛醫師表示,中耳炎是臨床常見的感染症,可以在單側耳朵,也可以兩耳同時發生,一般分為急性中耳炎、積液性中耳炎、慢性中耳炎等,其中急性中耳炎通常發生於兒童,成人較少見,發病原因多為鼻腔或咽喉的病原體,經耳咽管進入耳腔,造成中耳感染,而只要症狀拖過1個月,就屬慢性感染。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汪靖勛提到,中耳炎常見的致病菌包括肺炎雙球菌、嗜血桿菌、粘膜炎莫拉氏菌等,患者感染的非結合分枝桿菌感染極為少見,至今發現的非結合桿菌約130餘種,大部份屬於環境菌,可存在於飲水、土壤、灰塵及植物中。

▲中耳炎吃藥未癒還複視、臉麻 原是「罕菌」沿耳道入侵大腦。(圖/三總提供)

▲三軍總醫院感染科汪靖勛醫師。(圖/三總提供)

非結合分枝桿菌則存在於一般河水或自然水中,就算加氯也殺不死,但正常人耳朵有保護機制,不會讓細菌入侵,患者之所以會感染,是因為「耳膜破洞」遲遲未修補所致。患者影像檢查也顯示,發炎部位不只沿著耳道侵犯到腦部,負責傳導聲音的乳突骨也有部分消失,腦中積滿膿瘍,十分嚇人。

汪靖勛說明,該名患者在多年前罹患中耳炎,造成左耳耳膜破洞、聽力受損,當時就建議做修補手術,但患者卻不願意,可能是去年游泳或玩水時細菌跑進耳朵,才會引發感染。儘管投藥半年後,今年7、8月神經症狀已大幅改善,但影像檢查結果卻不如預期,目前已說服患者年底接受清創手術,引流耳內膿瘍並修補耳膜,避免感染再次發生。

最後,汪靖勛表示,台灣過去研究顯示,非結合分枝桿菌中耳炎最常見的種類為膿腫分枝桿菌,個案絕大多數有慢性中耳炎結構問題,提醒民眾當中耳炎久治不癒實,應儘速到大醫院就診,如合併神經學症狀,需進一步安排相關影像檢查,避免細菌侵犯腦部,造成不可逆的神經損傷。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