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藜蘆醇不只抗癌! 還能幫搖頭丸「減毒」降腦傷

▲白藜蘆醇在「血清轉運體」卡位 降低搖頭丸傷腦毒性。(圖/記者嚴云岑攝)

▲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施睿琥博士。(圖/記者嚴云岑攝)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紅葡萄皮、堅果等提煉出的「白藜蘆醇」不只能抗癌、抗發炎,還能預防毒品吸收。三軍總醫院利用大鼠實驗結合正子造影,發現白藜蘆醇結構與腦內神經傳導物質雷同,先行服用可在腦中「卡位」,佔領血清素轉運體,就算不慎吃到毒品,也能減少與腦細胞結合,降低後續引發神經毒性,甚至預防戒斷後產生的憂鬱症狀。

毒品濫用年輕化,根據衛福部最新統計,台灣地區濫用藥物尿液檢共計1萬9312件,檢體陽性數為4385件,其中搖頭丸陽性為39件,較去年同期增加160%。曾有調查指出,約1.5~2.7%在學國高中生曾服用搖頭丸,今年4月戶政資料統計,全台國高中生約有143萬人,若以此推算,等同於有2萬名國高中生暴露在腦損風險中。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施睿琥博士表示,白藜蘆醇為一種天然的植物預防素,最初會被世人注意,是因科學家發現歐洲與美國人飲食習慣相近,但前者得到心血管疾病機率低。觀察飲食習慣發現,歐洲人在吃牛排時會配紅酒,進一步分析得出含有白藜蘆醇成分,近年來多被用於預防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等保健食品上。

▲紅酒治心臟病。(圖/達志示意圖)

▲紅酒也含有白藜蘆醇成分。(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施睿琥提到,白藜蘆醇之所以會用於「預防」搖頭丸,是因為發現其結構與腦內神經傳導物質雷同,若與毒品同時服用或提前服用,得以通過血腦屏障,進入腦區與血清素轉運體結合,佔據搖頭丸原本作用位置,降低毒效。

搖頭丸為甲基安非他命類似物,具有強力中樞神經興奮作用,服用後雖易感興奮,提高與人親近感,但仍會產生心律不整、高血壓、高熱、低血鈉、肝腎衰竭甚至死亡等副作用。

三軍總醫院於2012年至2014年利用血清素轉運體放射線結合藥物與正子造影技術進行大鼠實驗,發現若單純注射藥物,正子影像中腦「一片紅」,顯示血清素已被激活,但若在注射藥物前10分鐘先打白藜蘆醇,中腦影像仍維持原本的藍綠色,證實白藜蘆醇確實能阻擋藥物作用。

▲白藜蘆醇在「血清轉運體」卡位 降低搖頭丸傷腦毒性。(圖/記者嚴云岑攝)

▲搖頭丸在腦中的作用。(圖/記者嚴云岑攝)

第二階段大鼠實驗中,分為「搖頭丸組」與「搖頭丸及白藜蘆醇並用組」,連續4天依據每公斤體重給予10毫克搖頭丸,以及10毫克搖頭丸與20毫克白藜蘆醇。結果發現,同時服用白藜蘆醇者,體重恢復比單純服用搖頭丸來得快,腦中血清素轉運體密度,也較單純服用搖頭丸者,增加了37%至52%。

另外,將大鼠放在水中做實驗,只注射搖頭丸者,4分鐘有3分鐘不掙扎,憂鬱傾向明顯,併用者則近3分鐘都在掙扎,證實白藜蘆醇有望緩解搖頭丸造成的憂鬱、體重減輕等後遺症。

毒品,青少年吸毒。(圖/達志/示意圖)

▲青少年毒癮越來越氾濫。(圖/示意圖/達志影像)

三軍總醫院臨床藥學部主任李怡勳表示,搖頭丸對於腦細胞損傷不可逆,美國曾做過研究,餵猴子吃一次搖頭丸,在7年後解剖腦部,發現腦細胞依然受損。而越年輕服用搖頭丸,對腦細胞的損傷越嚴重,不僅會讓腦細胞提早退化,還會產生失智症等後遺症。

該項全球首次證實白藜蘆醇能預防搖頭丸的研究,已於2016年登上《歐洲神經精神藥理學》期刊。李怡勛表示,近年來毒品包裝越來越多元,咖啡包、糖果也經常藏毒,若家長擔心的話,未來可以在小孩外出喝酒、跑趴時,先給予白藜蘆醇預防。未來也會開發雞尾酒性質藥丸,並朝治療方向繼續研發,降低毒品對國人的危害。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