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度罹「川崎病」男童心臟冒3動脈瘤 發燒超5天噯注意!

▲2度罹「川崎病」男童心臟冒3動脈瘤,發燒超5天噯注意。(圖/記者嚴云岑攝)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14歲的光光在8個月與11月大時兩度得到川崎病,在他的心臟上留下了兩大一小三個冠狀動脈瘤,雖然靠著服藥10年來並無症狀,直到他11歲的在學校打羽毛球時,突然感到胸痛、冒冷汗、頭暈,症狀持續了10多分鐘。光光的媽媽聽聞此情況後,擔心可能是動脈瘤在作怪,趕緊送到台大兒童醫院檢查,結果發現他供應心臟養分的3條主要血管中,有2條發生了很嚴重的堵塞,若放任不理,可能會有生命危險。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川崎病(Kawasaki disease)是一種原因不明的血管炎,常發生在年紀較小的兒童,台灣每年約新增700~800例川崎病患,依照嚴重程度分為5級。第一級的患者佔了50%在追蹤30~40年皆未發病、第二期患者20~30%的患者可在治療後成功控制,第三到第五級的患者可能出現小型冠狀動脈瘤,最嚴重的第五期患者的冠狀動脈瘤在8毫米以上,佔了所有患者的1~2%,有1/4在10年內可能會發生心肌梗塞,1/2在20年內可能發生心肌缺血。

▲台大兒醫小兒心臟團隊副教授林銘泰(中)與光光媽媽(右)。(圖/記者嚴云岑攝)

台大兒童醫院小兒心臟團隊副教授林銘泰表示,川崎病的症狀與感冒有點像,但除了常見的發燒外,還可能出現結膜炎、草莓唇、頸部淋巴結腫大、身體出現紅疹、手腳紅腫等現象,較難捉摸的是,它可能會造成外表看不出來的冠狀動脈發炎與變化,建議小孩若發燒超過5天應有所警覺,以免錯過黃金治療期。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灣是在1976年診斷出第一例川崎病患,雖然至今仍無症狀,但仍需3~5年回診。林銘泰表示,川崎病患者若在發病5~7天施打免疫球帶白,可把併發冠心病的風險從15~20%降至3~5%,若無產生冠狀動脈瘤的病童,僅需1年回門診追蹤一次,不需要服用任何藥物。不過,如果是併發心臟巨型冠狀動脈瘤的孩子,就需要在每3~6個月回診一次,還需長期服用3種藥物。

光光11歲在學校發病後,靠著服用硝化甘油的舌下含片,症狀才稍稍改善,但送到台大醫院檢查後,發現左迴旋降枝的壯壯動脈瘤所合併的冠狀動脈狹窄,從先前的70%惡化到75%,右冠狀動脈則完全阻塞,心肌惡化到可能有生命危險。由於傳統外科的繞道手術風險較高,林銘泰醫師在與成人心臟內外科專家討論後,決定採「鑽石研磨術合併支架放置」,幸運挽救因缺血瀕臨壞死的心肌,術後3年健康狀況依然良好。

為了幫助更多家長能懂了解川崎病著症狀與照護,台大醫院根據過去40年的經驗,設計了國內第一本「川崎冠心病童健康照護」手冊,運用預防針注射時程表的概念,以淺顯易懂的條例式分享給病童及家長,封面由光光繪製,希望能在這本護照的幫助下串連心臟照護的每一刻,使得川崎病童的照護品質更上層樓。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大醫院「川崎冠心病童健康照護」手冊。(圖/記者嚴云岑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