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衛福部國健署今(19日)公布「111年癌症登記報告」,國人新發癌症人數突破13萬,其中子宮體癌又再度擠到前10名。對此,醫師指出,子宮體癌中以子宮內膜癌最多,主要和「荷爾蒙」有關,不過「肥胖、排卵、月經不規則、初經太早或停經太晚、家族史、未曾生育的女性」也有影響,如果有不正常出血要盡快就醫。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111年癌症登記報告」統計,111年子宮體癌發生率為國人癌症第10名,新增個案3,541人,比110年增加360人,且發生年齡中位數較全癌症年齡中位數為56歲,提早了1歲。
台灣婦癌醫學會常務理事、馬偕醫院癌症中心主任張志隆指出,子宮體癌近年逐漸增加且有年輕化趨勢,以子宮內膜癌最多,荷爾蒙是主要因素,包含「肥胖、排卵、月經不規則、初經太早或停經太晚、家族史、未曾生育的女性」族群都要注意。
張志隆進一步提到,子宮內膜癌通常會有「不正常出血」的症狀,因此有7成以上診斷是早期,早期5年存活率都有9成以上,但晚期會降到4成,治療上可以透過手術切除子宮、卵巢,不過因為近年子宮內膜癌年輕化,如果是還沒生育的女性罹病,若經醫師評估早期且條件許可,可考慮先用藥物治療,但這樣並非標準治療。
另外,根據111年癌症登記報告,女性前10大癌症,原本第11位的子宮頸癌也往前移2個名次。張志隆指出,子宮頸癌主要是病毒感染,包括性行為太早、性伴侶太多都可能影響,與子宮體癌不同,上升原因可能和前幾年新冠疫情造成子宮頸抹片篩檢人數略降有關,還需要觀察。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副院長曾志仁也提醒,子宮內膜癌好發於50到70歲女性,且多數為停經後婦女,除了留意肥胖問題之外,子宮內膜癌風險因子還包括長期月經異常的病史、曾被診斷罹患有多囊性卵巢症候群者、停經後肥胖、有婦科癌症家族病史、服用僅含雌激素或其類似物成分的藥物或補充劑、罹患糖尿病等因素。
由於目前尚無國際科學實證有效篩檢子宮內膜癌的工具。國健署署長吳昭軍也提醒,婦女及時警覺自身健康異狀,若出現上述症狀,應儘速就醫,並遵循醫師指示進一步檢查,接受專業診斷並及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