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李佳蓉/綜合報導
在台灣,大腸癌曾連續15年居十大癌症之首,年奪6000條人命,而大腸鏡可說是診斷腸癌及腸疾的有效且直接的工具。肝膽腸胃內科醫師方冠傑提醒,照完大腸鏡後,有「3個問題」一定要問醫師,包括「有清乾淨嗎?」、「檢查有做到底嗎?」以及「有發現息肉嗎?」並強調,要做到盲腸以上的全大腸鏡檢查才完整,千萬別只做一半。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方冠傑醫師在粉專分享,曾收治一名平時很少就醫的68歲婦人,因腹脹不適求診,用藥2週後症狀無明顯改善,經抽血檢查發現她有輕微貧血,立即安排大腸鏡檢查。執行大腸鏡的過程中非常平順,原以為沒事,但就在大腸鏡要到底、做到盲腸時,驚見癌症就長在「迴盲瓣」上,直呼若當時檢查沒做徹底,很可能延誤治療的黃金時機。
方冠傑分享,大腸鏡檢查後「3個問題」一定要問醫師:
1.我的清腸有乾淨嗎?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如果醫師回答「這次腸子沒有清乾淨」,那麼自己心裡就要有個譜:檢查不完全。清腸不佳不但會讓檢查時間拖得更久,腸內氣體灌得更多,同時也會直接影響病灶的偵測率和盲腸到達率。
2.檢查有做到底嗎?
大腸鏡做到盲腸(大腸檢查的終點)非常重要,也是國內外內視鏡檢查的重要品質指標之一。大腸鏡沒有做到盲腸,等於檢查沒做完。
3.檢查有發現息肉嗎?息肉的數目、大小、型態如何?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在檢查過程中發現大腸息肉,尤其是「腺瘤性息肉」,一般會當場處理,除非有近期可能要出國、息肉太大或是忘記停止服用抗血小板或抗凝血劑藥物等少數情況,或者是切除息肉可能有風險等疑慮,醫師才會在向受檢者說明清楚後,擇日另行處理。
「大腸鏡檢查千萬別只做一半! 做到盲腸以上的全大腸鏡檢查才完整。」方冠傑強調,目前常規的大腸內視鏡檢查方式,主要分為「全」大腸鏡和乙狀結腸鏡,雖然兩者都是由肛門進入腸內,但檢查範圍不同。他說,前者從肛門、直腸、乙狀結腸、降結腸、橫結腸、升結腸一路到盲腸,檢查範圍是全大腸約1公尺長; 後者則從肛門、直腸、乙狀結腸到降結腸,範圍只有左側的大腸,檢查長度約50~60公分。
方冠傑說明,雖然有60%的病灶會於「左側大腸」被發現,但若大腸鏡檢查沒做到底,可能漏掉早期發現問題的機會。他進一步表示,人體右側大腸的管徑相較於左側大腸較為寬大、不容易塞住,往往腫瘤不易被發現,因此有「安靜腫瘤」的稱號。
方冠傑指出,右側大腸癌會被診斷出來,大多是無意間發現的,一旦患者出現貧血,代表腫瘤已經「大到一定程度」,而人體造血的速度已比不上漏血的速度,等到頭暈、走路喘才被發現。至於左側大腸癌,如降結腸、乙狀結腸、直腸癌等,因這時糞便大多成形、水分較少,這時排便容易與病灶有所摩擦,且靠近肛門口容易觀察到流血,較易察覺如大便變細、排便出血、腸阻塞等症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