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胃相」預測胃癌!台大醫院研發AI系統「9秒就有結果」準確達9成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李宜家說明胃相判別AI系統。(圖/記者洪巧藍攝)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李宜家說明胃相判別AI系統,透過上傳影像,短短9秒就可以知道胃癌風險結果。(圖/記者洪巧藍攝)

記者洪巧藍/台北報導

以前有「看面相」測你好不好命,現在透過AI可以「看胃相」預測胃癌風險!台大醫院16日發表最新醫療成果,團隊耗時二年研發人工智慧模型,直接由胃鏡影像來精確判斷胃相,花9秒就能完成研判,找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或胃癌風險,判讀準確率可高達9成以上。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幽門螺旋桿菌為胃癌的主要原因,台大醫院長期針對高胃癌發生率的偏鄉離島社區,進行組織性的根除計畫,像是馬祖胃癌預防計畫執行迄今已將近20年,不僅當地幽門桿菌盛行率由將近七成降低至不到一成,胃癌發生率隨之下降53%,讓缺乏醫療人力的離島地區可以獲得具有實證基礎的醫療服務。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李宜家說明胃相判別AI系統。(圖/記者洪巧藍攝)

在過去三年受到新冠疫情影響,衝擊醫療量能但也加速醫療科技發展,台大醫院醫療團隊耗時二年時間,整合10家分院資料庫,在與智慧醫療中心的通力合作下,使用海量資料進行人工智慧模型開發,可以直接由胃鏡影像來精確判斷胃相。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大醫院內科部主治醫師李宜家表示,幽門螺旋桿菌感染會引發慢性發炎,進而導致胃萎縮及腸組織化生,改變了「胃相」,而如何及早揪出這不良的胃相與後續的胃癌風險息息相關,如何正確地評估胃相一向是臨床醫師的挑戰。

李宜家提到,傳統的胃相判讀費力又費時,需要進行胃鏡組織切片加上病理科醫師判讀,特別是離島還面臨檢體運送等時間成本,幾乎得耗時1個月時間才能讓病人得知結果,現在透過AI判讀胃相,只要把影像上傳到系統,僅需9秒就可以研判結果,且準確率高達9成,目前已經在馬祖落地使用。

李宜家說明,一旦發現有判斷有異狀,如果是癌前病變者,就會建議每二到三年追蹤一次,如果有幽門桿菌感染,就進行除菌治療,在胃癌發生之前就介入,得以達到預防效果。

▲從社區篩檢到人工智慧醫療系統,臺大醫院對於胃癌防治與幽門桿菌治療的一系列研發,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圖/台大醫院提供)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此外,台大醫院也在國科會與衛福部的支持下,由台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整合國內多家醫學中心,共同成立台灣胃腸疾病與幽門桿菌臨床試驗聯盟,執行多中心臨床試驗,並進行幽門桿菌篩檢,結果顯示台灣成年人幽門桿菌盛行率已從30年前的60%,降到30%,在孩童更降到10%,胃癌的標準化發生率也持續下降。

不過在經過第一線治療後仍約有10%患者無法成功除菌,台大醫院進一步投入於難治型幽門桿菌第二線及第三線救援治療處方的開發。台大醫院內科部教授劉志銘等人發表最新研究顯示,使用含鉍劑的四合一療法或者左旋氧氟沙星的四合一療法,作為二線治療皆可達9成除菌率;如其中一種於第二線除菌失敗,另一種處方作為第三線救援治療亦可達96%到97%累積除菌率。

而過去擔心使用抗生素除菌影響體內腸道菌,或導致抗藥性增加,該研究也證實,接受除菌治療的患者,抗藥基因組在剛除菌完成時會顯著增加,但2個月後及1年後可恢復治療前的狀態,顯示其用於預防胃癌的長期安全性。該研究結果已於今年刊登在國際期刊「刺胳針胃腸肝病學」(The Lancet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