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乃文/綜合報導
家中小朋友一旦生病、發燒,父母總是心急如焚。不過兒科醫師分享,許多人認為「發燒不好」或「發燒表示病情嚴重」的迷思,很直覺但並非全部正確,因為人會發燒是身體判斷「需要」,是疾病的結果,並非原因;過去不少病況嚴重的患者已面臨死亡卻已經「燒不起來」,還燒得起來基本上代表身體系統仍在運作,不是壞事。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兒科醫師楊為傑在臉書《白袍旅人-兒科楊為傑醫師》解釋,發燒是人體會自行判定「需要」的結果,而不是疾病原因,像是得到流感或其他感染性疾病,身體的免疫系統釋放出細胞激素,刺激腦部管理體溫的中樞,接著腦部會釋放訊號,透過肌肉顫動或周邊血管收縮等機制增加溫度,意旨大多數情況下,發燒是腦部命令,不直接來自病原體,更有許多研究證明,發燒可以幫助身體抵抗病原。
楊為傑說明,如同肚子餓時感到不舒服,人會覺得飢餓是因為腦部判定身體需要進食,所以有飢餓感;換言之,缺乏能量時,我們「需要肚子餓」的感受;而抵抗病原時,我們則「需要發燒」。他也提到,過去照顧重症患者時,不少極其嚴重的病患,嚴重敗血症或瀕臨死亡等不會發燒,因為已經「燒不起來」。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楊為傑指出,「燒得起來」代表腦部、免疫、肌肉骨骼及心血管系統狀況還算良好。不過,他也提醒,雖然發高燒不等於病情嚴重,但仍要密切觀察。
食藥署也曾表示,發燒是人體啟動免疫反應的表現,並非病因,要吃退燒藥應掌握發燒三階段,包括第一「發冷期」、第二「發熱期」及第三「散熱期」。若在第二階段「發熱期」,幼童發燒溫度超過38.5° C且有不舒服,可適時給予退燒藥。如果持續高燒超過2天、發燒最高溫度及頻率沒有減緩、退燒時仍有活動力下降或食慾不振,要立即回診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