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Susan Kuang
如果說自我調節的目的是關閉大腦的「警報」模式,那麼自我調節要做的第一件事情,自然就是找到「警報」的壓力源,也就是要了解,到底是什麼讓杏仁核感到不安和被威脅,並最終發出了警報。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說實話,這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為杏仁核是獨立於新皮層反應的,也就是說,意識並未參與情緒反應的過程。當然,如果事件和情緒是緊接而來的,那麼即便意識沒有參與,我們也能很快知道情緒是因為什麼而引起的。但問題是,並非所有的壓力源都是某個具體的事件,它可能是一種長期的擔憂,也可能是某種潛伏很久的憤怒或失望。在這種情況下,如果不對情緒進行深入挖掘和分析,我們很難知道自己為什麼會處於現在這種狀態。
那麼,怎樣才能找到自己的壓力源呢?這裡有一個最基本的原則,那就是,現代人的精神壓力往往來自於信念與現實之間的衝突:如果你內心存在著焦慮、憤怒或擔憂之類的消極情緒,那一定是因為現實與你所期待的不一致,或者你害怕會出現與期待不一致的結果。
接下來,我們就簡單分析一下生活中常見的消極情緒。
憤怒、不滿和失望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每個人的頭腦中都存在著各式各樣有關世界、他人和自己的規則,這些規則通常都是以「必須」「應該」之類形式而存在,比如我們覺得這個世界應該是什麼樣的、生活應該是什麼樣的,或者在某種場景下,一個人就應該怎樣怎麼樣,或者就不能怎麼樣。
一旦實際狀況「違反」了頭腦中的這些「規則」,杏仁核就會把它看成是一種「威脅」,並拉響警報,於是我們就會感受到不滿,甚至是憤怒的情緒,也會忍不住想要指責和評判。比如說,當我們覺得別人應該理解和尊重自己,但別人卻沒有這樣做的時候,我們就會感到非常生氣;再比如,當我們覺得自己應該去做某件事情,或者應該把某件事情做好,但最終卻事與願違的時候,我們就會對自己感到失望,並因此陷入到自責的情緒之中。
當你仔細審視內心那些憤怒、不滿和失望的情緒,你就會發現,這些情緒背後都潛藏著某種「應該」或者「不應該」的期待與信念。
擔憂、焦慮和害怕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剛剛說到的這些情緒都是和已經發生的事情有關,但除了這些事情之外,我們還經常會為了還沒有發生的,甚至根本不確定會不會發生的事情苦惱。比如當我們想到自己做某件事情有可能會失敗,或者總想著某些可能會發生的不好的結果時,就會不由自主地感到擔心和焦慮。
如果說,憤怒、不滿和失望是因為現實和期待不一致所導致的,那麼擔憂和焦慮一定是因為我們把注意力放在不想要、不期待發生的事情和結果上。這是因為,以杏仁核為中心的應急系統其實是非常原始和落後的,它沒有辦法區分什麼是現實,什麼是想像,當我們想像某件不好的事情或者結果的時候,它就會以為這件事情已經發生了,於是拉響警報,為接下來的「戰鬥或逃跑」做好準備。
你可能不知道,當大腦處於焦慮和警覺的狀態時,就越容易產生消極的想法,我們也越容易把注意力聚焦在不好的結果上,結果就會變得更加焦慮。在這種狀態下,各方面的潛能都會受到影響,反而更容易招致失敗。
總而言之,關於精神壓力,我們必須明白的是,生活中並不存在什麼真正的「生存威脅」,所有壓力都是認知層面的,都是因為頭腦中的某種信念和想法而引起的,找到了這些信念和想法,我們就找到了壓力源。
★本文經圓神出版社授權,摘自《斜槓青年【實踐版】:成為內控者,建立幸福人生的正向迴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