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擷取自維基百科 文/康健網編整理
談起「抗議天王」柯賜海,人們總會想起過去他出現在媒體鏡頭、在受訪者背後高舉牌誌、宛若「背後靈」的畫面;只不過,這幾年柯賜海似乎銷聲匿跡,當他再次接受其他媒體專訪,才透露巴金森氏症已纏身15年,導致身形消瘦,手腳顫抖,還會不自主地流眼淚、鼻涕,有時會恍神。
雖然體力已經大不如前,不過靠著運動、健康食品及少許藥物,柯賜海自認病情控制得不錯,已經巴金森氏症第3期的他原本病情可能已經惡化到需要坐輪椅,現在卻仍保持著初期的最佳狀態。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除此之外,柯賜海也在4年前娶了小31歲的妻子,還生下了兒子,除了讓他更堅定對抗病魔,也放下多年來的抗議之路,只盼有健康的身體陪伴妻小。
(巴金森氏症患者會出現四肢不自主發抖、四肢肌肉無力、走路緩慢等病徵。圖片來源:shutterstock)
致病原因不明 平均發病於50多歲不過,巴金森氏症究竟是什麼樣的疾病,讓當年中氣十足的柯賜海有了如此大的轉變?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巴金森症是一種腦部退化疾病,平均發病年齡是55歲,男女比例差不多,致病原因目前仍不清楚,只有一小部份是遺傳的,目前已找到幾個基因,但這些遺傳性的巴金森患者的發病年齡通常較早,一般小於40歲。
主要症狀包括以下四種:
●顫抖:多數患者發病初期都會在四肢的遠端出現規律的顫抖,通常在靜止時出現,活動時消失,因此稱為「靜止性顫抖」,但也有些患者活動時也會顫抖。
●僵硬:肌肉、關節緊繃,因此動作不靈光;臉部肌肉僵硬,好像面無表情,被形容是「面具臉」、「撲克牌臉」,講話也不流暢。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動作遲鈍:行動極為緩慢、無法聯貫,動作開始時尤其困難,並且也缺少自然的動作,如走路時手臂擺動消失。因為手會抖,所以字愈寫愈小且不清晰。
●姿態異常:由於頸部、軀體肌肉僵硬,使軀體向前彎曲如駝背,走路轉彎時很慢且不穩定;站立時有向後倒退或傾倒的情形。
隨著病情的加重,患者日常生活能力會越來越差,終至完全需要照料看護;看護的過程仍要注意患者有可能因呼吸道、泌尿道、褥瘡等狀況感染其他疾病,進而引起死亡。
(巴金森氏症患者會出現四肢不自主發抖、四肢肌肉無力、走路緩慢等病徵。圖片來源:呂恩賜)
藥物只能控制 運動有助降低罹患機率台北榮總特約醫師劉秀枝指出,治療巴金森症主要是用藥物控制病情。雖然藥物一直有新的研發,但只是緩解,還不能根治或防止退化。
除了藥物治療,多活動,多走路或接受復健,也是好的輔助方法。患者有時可能出現焦慮或憂鬱,此時多鼓舞他,多陪陪他也會有助益。
但要注意,吃什麼並不會影響治療巴金森症狀的功效。反而要留意,患者常會有噁心、肚脹或便秘等腸胃症狀,嚴重時還會吞嚥困難,因此吃得少,營養較差。平常飲食要更注意均衡,量夠,食物要軟,較易吞嚥,並選用較易消化的食物。
此外,建議中年人養成良好的運動習慣,有助於預防罹患巴金森氏症。因為運動可促進腦內分泌多巴胺,跑步機訓練、太極、跳舞和飛輪運動,都是不錯的選擇。 尤其太極節奏緩慢且有跨越身體對側的動作,可訓練動感、降低得到巴金森氏症的機率,還能進一步延緩肢體老化或退化。
延伸閱讀:
※本文由《康健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點此查看原始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