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一名70歲老牙醫陳爺爺兩年前騎車摔倒就醫,發現骨密度相當差,且長期有貧血症狀,轉至血液腫瘤科後,確診罹患「多發性骨髓瘤」,當時骨頭被嚴重侵蝕到千瘡百孔,骨痛、虛弱到離不開家門。醫師提醒,多發性骨髓瘤好發在65-70歲的年長者,7成以上都有骨鬆現象,症狀以骨痛和骨折最常見。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大醫院內科部血液科醫師黃聖懿指出,陳爺爺有骨質疏鬆、貧血等現象,是典型的個案,但有時候老人家有頭暈、疲勞或骨頭疼痛,往往都會被認為是老化或慢性病,導致不易診斷,臨床上不少患者從有症狀到真正就醫,都隔了半年以上,確診時都已惡化到下一期別。
黃聖懿進一步說明,多發性骨髓瘤是國內發生率第三高的血液癌症,每年新增患者數約500人,且持續增加,根據台大醫院統計過去1000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就醫的原因,以骨痛和骨折最常見,大多數病人對第一次治療都有反應,但此病最大困難就是是復發率相當高。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所幸近十年來新藥接續問世,黃聖懿表示,現今治療上可藉由不同藥物組合、搭配移植,讓患者的存活期從過去的兩年半延長至5到7年,甚至有4分之1超過10年,死亡率逐漸下降,根據癌症登記長期追蹤資料顯示,自2007年後多發性骨髓瘤的死亡率已逐年降低,健保署也在今(2018)年通過後線口服藥物治療給付。
但由於目前多發性骨髓瘤的成因不明,黃聖懿指出,多半認為與基因、環境有關,此症好發在65至70歲的年長者,因此老年人若有貧血、疼痛等症狀,家屬一定更加警覺。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另外,症希望基金會也和台大醫院血液科公布首次「多發性骨髓瘤癌友及家屬癌後生活需求」研究結果。癌症希望基金會副執行長鄭凱芸表示,報告指出包括藥物副作用、疾病造成行動力降低,照顧者面臨的壓力、過多醫療資訊轟炸、醫病溝通有限性以及對死亡的擔心等,都是患者和家屬的嚴重困擾。
對此,癌症希望基金會也與黃聖懿醫師共同規劃患者衛教手冊及專業講座,以填補醫病溝通的缺口,未來也將推出適合多發性骨髓瘤患者的復健運動處方及專屬的病友關懷袋,讓患者能獲得身心的全面照護。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