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瑤夫插管惹議 醫:不如規劃善終...並非好苦而放棄治療


▲與其掙扎該不該插管...不如真正面對生命,讓安寧留住尊嚴。(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知名作家瓊瑤的丈夫平鑫濤「插管問題」引發外界關注,由於平鑫濤曾表示到必要時刻仍不願意插管,但日前因為餵食問題及旁人勸說,讓瓊瑤妥協,但仍相當自責自己「背叛」丈夫的意願。對此,醫師指出,如果是「慢性病人」演變到瀕臨死亡,插管等急救措施其實並沒有太大效果,反而對病人傷害很大。

台灣安寧照顧協會理事長暨新竹馬偕癌症中心主任邱世哲表示,像是電擊等急救醫療處置,其實是當面臨病人瀕臨死亡、停止呼吸心跳時,為了恢復呼吸心跳而做的緊急措施,但是用在一些「非預期性」的狀況,如溺水、車禍和心肌梗塞,醫師都會建議做,因為儘早做是有機會挽回生命,更期盼病患的身體功能恢復。

但若對於「長期慢性疾病」的病人而言,如癌症演變到瀕死狀況,其實做插管、電擊等急救緊急措施,不僅效果不大,反而對病人傷害很大。邱世哲坦言,簡單來說,為了讓病人活下來,就算是急救到肋骨壓斷了,還是要繼續壓,電擊不成功還是要繼續電,目的性就是要恢復病人心跳呼吸,但急救造成的傷害卻是病人要承受的。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生老病死是一個過程,民眾該做的是面對,然後去規劃善終。(圖/達志示意圖)

而針對平鑫濤目前的狀況,邱世哲表示,若以他現在是失智症的狀況來看,其實插鼻胃管是否必要,仍有論空間,因為失智症到最嚴重,可能是連吃東西都沒辦法吞嚥,這時就是醫師建議後,家屬必須討論做決定。但醫師也強調,插鼻胃管和急救插管是兩回事,插管是「氣管插管」維持生命,管子的大小也差很多。

邱世哲提到,台灣人真的不太習慣去思考生死問題,面臨狀況時,往往都想找最快的方式處理,例如「插管痛苦,那就拔掉吧!」,但卻演變像安樂死那樣離開。他強調,多數人往往會忽略掉一些比較重要的核心的問題,就是生命本身的意義,生老病死就是一個過程,民眾該做的是面對,然後去規劃善終,並不是好苦而放棄治療。

邱世哲強調,病人如果真的是慢性疾病瀕臨死亡,急救成功的機會可以說是低到成「無效醫療」,因此,為了讓病患更有尊嚴且舒適的度過晚年,衛福部自2006年起與台灣安寧照顧協會合作,推動預立安寧緩和醫療註記於健保IC卡計畫。而安寧緩和醫療是指為減輕或免除末期病人的生理、心理及靈性痛苦,施予緩解性、支持性的醫療照護,以增進生活品質。


▲台大醫院安寧病房。(圖/記者嚴云岑攝)

衛福部醫事司長石崇良指出,依照目前安寧緩和醫療條例,民眾簽立意願書時,可同時註記載健保IC卡上,雖然普遍台灣人相當忌諱談論死亡,但自安寧條例2000年上路,至今已超過42萬人做了健保IC卡安寧註記。

石崇良說明,依照安寧條例規定,詢問意願分為兩種,第一種是本人還有辦法表達時的意願書,第二種就是醫療代理人的意願,而代理人順序為「配偶、成年子女、孫子女、父母、兄弟姊妹、祖父母」等依序往下排列。

另外,《病人自主權利法》也將在108年1月開始實施,邱世哲指出,該法裡面包含病人自己可以針對疾病未來可能面臨的情況,做一些預立的醫療指示。但他也提到,在法律還未實施前,一切都還是得先回歸到醫療照護上,而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講的是「末期病人」,至於平鑫濤算不算末期病人,都還是需要醫療專業判斷。

倘若家人還是捨不得放手,也可先執行「限時醫療嘗試」。邱世哲表示,限時醫療嘗試並不是為了急救而做,它是有計畫性、前提性和時間性的,必須與家屬討論好「做這個治療預計觀察時間是多久」,例如一禮拜、一個月,如果病況仍沒有起色,那也要討論並決定好下一步是什麼。

過去曾有一名90多歲失智症老奶奶曾家人表示「要是到了身體已經不行的那一天,我想我要舒適的度過餘生,希望自己能安詳在家壽終正寢。」臺灣大多數的重症病人是在醫院往生,但其實大部分的患者想要在家中善終。邱世哲提到,現在也有「社區安寧照護服務」可讓末期病人回歸社區後,同樣可接受該院社區安寧療護照顧,進行持續性安寧居家療護與在宅往生服務,帶著尊嚴走完人生最後一段旅程。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