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能在家中無痛過世」 現代人生命終點的抉擇

▲ 每個人在人生的盡頭有不同的選擇。(圖/翻攝自 The Economist 臉書)

記者林書荷/綜合報導

最新一期的《經濟學人》以「死亡」為主題,揭露現代人對生命終點的期望與規劃,與該雜誌合作的智庫 Kaiser Family Foundation 調查發現,健康狀況良好的現代人多半希望能夠在家中過世。他們並不認為活得越久越好,而是希望臨終能夠安詳、無痛地離開,被所愛的人圍繞,而且知道自己不是這些人的負擔。

當然,有時人們的想法會在最後一刻改變,這也是一些醫生對於「生前遺囑」存有疑慮的原因之一。在家中過世可能不像在醫院裡一般,能使用較多醫療設備,當一個人只能在死亡和急救中2選1時,那些令人畏懼的急救治療可能變得沒那麼可怕了,因此依然有許多人選擇奮戰到最後。

▼ 調查顯示大部分的人希望能夠在家中過世,而非醫院。(圖/示意圖/路透社)

根據報導,65歲之後死亡的美國人中,有1/3的人臨終前3個月會待在加護病房,癌症病患更是比一般人承受更多身體和心靈上的痛苦。無可避免的,有些人在臨終會被搶救,即便那是與他們所想要的不符合,但醫生基於人道和長期的訓練,必須「嘗試各種方法」拯救病患,許多人在人生盡頭不再被問到他們想要的是什麼。另外,美國只有1/3的癌末人士會被問到他們人生盡頭的願望或目標,例如是否想要參加孫子女的婚禮。

許多歐美國家已將安樂死合法化,例如瑞士和荷蘭,加拿大在去年6月通過後,至今已有1300多人實行安樂死,不過這項議題目前在台灣仍有許多爭議。媒體人傅達仁曾於去年12月上書總統,希望能通過安樂死法案。衛福部表示「病人自主權立法」在2019年才會實施,因此至少3年後,台灣才有可能開始討論安樂死的可能性,其中涉及的問題範圍之廣,包括人權、家庭倫理、生物倫理等。

▼真人真事繪本《再見,艾瑪奶奶》,描述一位奶奶離開人世前認真過生活的故事。(影片取自YouTube,如遭刪除請見諒。)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ETtoday著作權聲明 ]

相關新聞

讀者迴響

熱門新聞

最夯影音

更多

熱門快報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