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歲童起床就腳痛...竟罹「幼年關節炎」 這些症狀要注意


▲7歲童起床就腳痛,竟罹「幼年關節炎」。(圖/達志示意圖)

記者趙于婷/台北報導

關節炎不是老人的專利!一名7歲男童某日突然喊腳痛,尤其是早上起床痛到不想走,家長原以為是孩子不想去學校,沒想到就醫檢查發現孩子類風濕因子偏高,竟罹患了「幼年型特異性關節炎」。

收治該病例的馬偕兒童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高羽璇表示,幼年型特異關節炎是一種主要侵犯16歲以下青少年的自體免疫疾病,分為少關節型(較常見)、多關節型及全身型等7種類型,其中少關節型主要是侵犯全身1-4個以下的大關節處,如膝、踝、手腕處。

若肩關節、腳趾和腳掌交接的骨頭和指關節間等小關節處有5個以上的發炎位置,則屬多關節型。而全身型關節發炎則是同時伴隨發燒、淋巴腺腫大和肝脾腫大,預後也相對較差。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根據台灣健保資料庫統計,幼年型特異關節炎發生率約為每10萬人中有5人,男女比例相當,全台每年新增病例約200多人。高羽璇指出,以正常發展來說,3歲以上的孩子就有足夠的能力可以清楚表達疼痛。其中幼年特異性關節炎的病童在早上會有「晨僵現象」,但隨著起床後逐漸活動,會慢慢改善不適現象,與運動後要休息完全相反,因此家長可以特別注意此狀況。


▲馬偕兒童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高羽璇。(圖/記者趙于婷攝)

目前特異性關節炎在治療上可依不同病情給予藥物治療,必要時可做復健或外科治療。高羽璇特別提到,罹患此病的病童,會有較高罹患惡性腫瘤、葡萄膜炎和感染的風險,因此還需定期追蹤檢查。

另外,馬偕醫院營養醫學中心營養師鍾政玲指出,病童長期服用抗發炎藥物,會造成葉酸缺乏、電解質不平衡或骨質疏鬆,建議要多攝取奶製品、小魚乾等高鈣飲食,而深綠色蔬菜和黃豆製品可增加葉酸吸收,牛、豬和羊豬可增加鐵質。但要特別注意,病童不能食用生水、生食,也要避免隔餐食用。

高羽璇提醒,如果發現孩子抱怨「關節疼痛、走路步伐、走路歪斜」等現象持續長達一個月,就要考慮是否為關節炎,要儘速就醫檢查。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