罹乳癌一定要切乳房? 男女必知「4大QA」一次看懂

健談 havemary.com

健談 havemary.com 健談

「漫畫圖文」+「專業醫護人員」讓健康簡單易懂又正確。沒有辛辣、聳動的標題與內容,健談只想呈現純粹正確的健康訊息!


▲罹患乳癌機率逐漸年輕化,許多人對於乳癌治療抱有錯誤迷思。(圖/達志/示意圖)

圖、文/健談

根據衛生福利部國民健康署最新的癌症登記報告顯示,台灣自2011年起每年新增萬名乳癌患者,更位居2013年十大癌症成長幅度第一,且45歲以下的乳癌患者人數持續增長,顯示乳癌逐漸年輕化。過去醫師宣判患者確定罹乳癌時,總會出現勢必得切除乳房,與乳房告別的想法,但全切就比較好嗎?這樣的疑問幾乎縈繞在每個癌友心中。隨著治療觀念改變,臨床研究發現,早期乳癌患者,先使用術前輔助治療,腫瘤縮小再手術,可望縮小開刀範圍,提升保留乳房機會,並降低復發機率

▼常見乳癌治療Q&A一次搞懂。(圖/健談授權提供)




早期乳癌分局部及全身性治療。局部治療以手術或放射治療為主;全身性治療,依據患者的荷爾蒙受體(ER及PR)、人類表皮生長因子第二型受體(HER-2)及腫瘤細胞分裂指數(Ki67)不同的陰陽性反應,分成不同的型別,如:管腔A型、管腔B型、HER-2陽性及三陰性乳癌,醫師會依患者的型別為其量身打造個別的治療計畫,給予荷爾蒙、化學或標靶治療。

隨著乳癌年輕化,較年輕的患者多半在乎外型,但亞洲女性乳房面積相對不大,即使早期乳癌腫瘤小,其實相對佔據的面積比例仍大,或是因腫瘤的部位較靠近乳頭中心處,致使患者多半仍需進行單側乳房全切除。但近年研究顯示如改變治療順序,依據腫瘤型別,將部分術後輔助用藥提前至術前使用,先進行術前輔助化學、荷爾蒙或是標靶治療,如果把癌細胞比喻成彈珠,癌細胞並非只存在於乳房組織內,實際上可能散落在身體各處,術前輔助治療可把散落身體各處的彈珠收回來,讓腫瘤及擴散的癌細胞先縮小或消失,幫助開刀,提高乳房保留成功率

曾有名乳癌患者病情嚴重,癌細胞在乳頭上已造成乳頭「開花」,淋巴也發生轉移、癌細胞擴散範圍散亂,全切恐怕也難以清除乾淨,經術前輔助治療腫瘤明顯縮小,成功保留乳房,也免去摘除淋巴結可能帶來手臂腫脹、無力等折磨,更降低復發率。而所有類型的乳癌經醫師評估,如認為有需要時,都適合做術前輔助治療,除縮小開刀範圍,更可幫助醫師預測腫瘤特性,提供用藥選擇依據。

然而許多乳癌患者都會有疑問,腫瘤如果已消失,為什麼還需要開刀呢?其實,所謂的腫瘤消失,仍需經手術取出組織切片檢查判斷,因此,為避免腫瘤開刀前就不見,導致醫生找不到究竟該開哪裡,取出哪個部位組織檢查,可選擇在治療前將「乳房組織標記夾」置入腫瘤中,幫助定位。標記夾在今年4月1日已獲健保給付,替使用術前輔助治療患者減輕經濟負擔。

乳癌相關問題,建議諮詢「腫瘤外科、乳房專科」。

諮詢專家:阮綜合醫院癌症中心主任施昇良醫師
本文經授權轉自:
健談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東森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