沃巴赫氏菌讓雄蚊「絕育」 有望降低60%登革熱感染率

▲沃巴赫氏菌讓雄蚊「絕育」,有望降低60%登革熱感染率。(圖/記者嚴云岑攝)

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登革熱去年在台灣造成4萬多起病例,還有228人不幸喪生。疾管署今年爭取到國際商業機器公司(IBM)的公益服務計畫,透過大數據模擬「沃巴赫氏菌」控制病媒蚊的可行性。透過示範推估,每3週散佈2萬隻染病雄蚊並持續28週,能使環境中病媒蚊量降低85%,感染病例也會降低60%,未來可將模型套用於登革熱防疫上。

世界衛生組織(WHO)曾於今年3月建議,各國可評估使用環境中昆蟲共生菌如沃巴赫氏菌(Wolbachia)控制病媒蚊可行性,疾管署本次與IBM的合作計畫中,即以此策略為例,模擬使用沃巴赫氏菌降低登革熱病媒蚊數量及病例數。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疾管署贈與IBM疾管署防疫之友獎牌。(圖/記者嚴云岑攝)

疾管署防疫中心主任劉定萍表示,自然界中有6成的昆蟲,都會受到沃巴赫氏菌感染,特定病毒株甚至會讓雄蚊不孕,就算雄蚊與雌蚊交配,產下的卵也不會孵化,藉以減少病媒蚊數量。目前新加坡、澳洲、印尼、越南、巴西、哥倫比亞、中國大陸等7國已陸續進行田野試驗。

IBM數位體驗中心主管Saleem Hussain指出,團隊是在10月24日至11月11日,實地訪查各地區管中心,並應用資料分析、認知與雲端運算、物聯網等專業建議,再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思考模式,設置了3個數學公式建立模型。

▲IBM數位體驗中心主管Saleem Hussain說,他們利用3個數學公式算出模型。(圖/記者嚴云岑攝)

而後,團隊更利用一小部份大數據作為示範推估,在不同時間點,分別將2萬隻感染沃巴赫氏菌的雄蚊,以每3週、4週一次的頻率連續釋放28週,病媒蚊的數量分別會下降75%與85%,人類感染率也可減少30%與60%,效果顯著。但Hussain表示,大數據中因為未周全考量環境、病媒蚊總數等因子,數據僅供參考,還是要等未來疾管署資料完善後,才能推測出正確數據。

疾管署防疫醫師鄭皓元表示,IBM建立的數理推估模型,可用來推估登革熱防治成效,未來若疾管署採用類似政策,就可以引用參考。此外,這個模型還可以評估更多的防治措施,包括登革熱疫苗、孳生源清除等,可說是IBM留給即管署的最好資產。

劉定萍也說,該項模型的建立,對於病媒蚊同樣為埃及斑蚊的茲卡病毒,也有正面的效果,未來2年疾管署會繼續優化模型,除了預測沃巴赫氏菌對病媒蚊防疫的效果外,也會用於其他病媒蚊傳染病的預防。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