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歲翁為癲癇子遷深山 居家醫療讓他「不再是一個人」

▲盧伯伯推著盧先生從房裡出來。(圖/記者嚴云岑攝)

記者嚴云岑/台東報導

48歲的盧先生患有癲癇,長年以輪椅代步,雖然13年前搬到臺東時癲癇未再發作,但照顧他的盧伯伯高齡已屆72歲,因椎間盤突出先後進行3次手術,一度感到快撐不下去,所幸台東聖母醫院與瞭解其狀況後,自2014年起提供居家送餐服務,今年初健保居家醫療照顧計畫開辦後,聖母醫院每月更會派遣醫師與護理師,到盧先生家中查看健康狀況。

盧先生當年出生時因為難產,被醫師用吸引器吸頭,造成腦溢血引發多重障礙,直到8歲才能開口講話,雙腳也因長期不良於行而萎縮。盧爸爸原本是位船長,在民國70年代時月薪就高達20幾萬。但由於跑船需長年離家,加上不忍心妻子與母親獨自扛起照顧3子的責任,盧先生在30多歲壯年毅然決然辭去船長工作,回到家鄉報社任職,一直到60多歲退休後便攜妻帶子,來到台東展開新生活。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健保署長李伯璋(右)關懷盧伯伯情況,後有照服員幫坐在輪椅上的盧先生擦口水。(圖/記者嚴云岑攝)

「可能是這裡空氣比較好吧,哥哥搬來以後癲癇就沒有再發作了。」盧伯伯說。雖然他現在住在台東縣大武鄉的深山之中,從山腳到山腰只要他一戶,但鄉民的熱情卻讓他覺得「自己不是一個人」。

除了住在更高海拔山區部落的高齡居民會定期來探視他們父子外,台東聖母醫院的居服員吳春玲,行居家服務3年來,對盧先生更視如親人;大武天主堂的白神父,每週一、四還會固定上山接父子去參加活動。看著兒子近年來的變化,盧伯伯笑著說,「可能是因為常跟外界交流,以前他都不太愛講話,現在不但會講,還很愛頂嘴哩」。

▲台東聖母醫院的居家醫療護理師每個月會幫盧先生送一次藥。(圖/記者嚴云岑攝)

健保署自今年2月起辦理「全民健康保險居家醫療照護整合計畫」,鼓勵特約醫療院所組成居家整合照護團隊,由醫護人員就近至行動不便患者家中,提供醫療照護,以強化醫療照護資源連結轉介,發展在地化居家醫療服務。截至年8月5日,計有77個團隊、501家醫事服務機構參與,照護2679人,人數持續增加中。

盧伯伯說,他在高雄住了整整55年,雖然看似方便,但市府對於智能障礙的政策卻不太通融,除了每個月4000元的補助外,幾乎沒有給予什麼幫助,「像是申請殘障車位等,跑了好幾次苓雅區事務所,他們還是不肯發下來。」

▲盧先生搬到台東後變得開朗許多,還跟訪視醫師說,「我想要一台手搖式音響。」(圖/記者嚴云岑攝)

盧伯伯帶著妻、子搬到台東之初,皆需定期回到高雄榮總領藥,但近年來他因罹患椎間盤突出,彎腰、蹲下都有困難,只好趁著就醫時,向大武衛生所醫護人員「訴苦」。沒想到這個無意間釋出的求教信號,換來的卻是排山倒海的關心。先是衛生所轉介聖母醫院,從2014年派遣居服員每週一到週六提供到府送餐、洗澡等居家照顧;今年7月全民健保「居家醫療」介入後,更有藥局送藥到府、醫師、護理師到宅診療,每一個幫助都讓他感念在心,「我雖然住在深山,卻比以前住在高雄還不孤單」。

▲盧先生與過世的妻子長年照顧兒子,雙雙獲得當地的模範父母獎。(圖/記者嚴云岑攝)

盧伯伯說,搬到台東後唯一讓他感到惋惜的,就是2013年妻子罹患心血管剝離過世。他回憶起當時情況還略帶哽咽,「當時我太太被送去台東2間大醫院,卻沒有一間能夠動刀」。因為台東醫院設備不足,盧太太最後只能轉送花蓮慈濟,但才剛送上直升機,她就不幸離世。盧先生感傷地說,「我感覺她抓著我的手漸漸沒了力氣,當時我就覺得,如果這裏能有多一點專科醫師、多一些精密儀器就好了。」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