喝冰水會長小腹? 中醫師解答...教你吃冰看時辰


▲喝冰水會產生小腹是許多人的迷思。(圖/達志/示意圖)

文/彭溫雅中醫師

隨著天氣越來越熱,許多人都喜歡吃冰消暑,就中醫而言,冰品對於女性來說很傷身體,可能造成體虛、體寒。甚至聽過好多人說吃冰會「長小腹」,這是真的嗎?

人體是恆溫的動物,當冰水或冰品進入人體後,會開始吸收人體的熱量,所以到人體的腸胃系統時,其實和人體的體溫已經相當接近了。而人體所消耗給冰塊的這些熱量,有些學者認為反而會刺激人體的新陳代謝,以3℃的冰水為例,可以提升4.5%代謝,持續60分鐘,以維持恆溫;也些學者則認為,這些消耗來融化冰品的熱量,會影響原本能量的運行,使體質原本就虛弱的人,無疑是雪上加霜!

其實人體的小腹,原本扮演著保護腹部器官的功能,擔任保暖、支撐和保護等功用。小腹的形成,與皮下脂肪、內臟脂肪相關,甚至也與鬆弛的皮膚相關。皮下脂肪最主要的功用在於保暖,女性的皮下脂肪通常比男性厚,平均厚度為2.5~3公分,如果用拇指和食指將腹壁脂肪捏起來,兩指間的厚度超過四公分,則表示皮下脂肪過厚囉!而吃冰會「長小腹」的迷思,通常不是指皮下脂肪

▼小腹的形成與皮下脂肪、內臟脂肪與皮膚鬆弛有關。(圖/達志/示意圖)

內臟脂肪與體內臟器的穩定及保護相關,但它同時也是造成脂肪肝的元兇,脂肪肝是導致肝硬化及肝癌的無聲殺手,所以不僅僅是身材美觀的問題,還有健康的考量。內臟脂肪的形成與飲食最為相關,尤其是精緻甜食、高熱量、高糖分的食物,都是身體體內脂肪的來源,也是認為吃冰會「長小腹」的最主要原因了。當我們吃進食物後,身體會消耗一些熱量來擔任食物消化、吸收的來源,這稱為「攝食生熱效應」,所消耗的熱量與食物的種類相關,蛋白質類的食物消耗量大於脂肪,也大於醣類。如果常喝冷飲,而冷飲不只是冰開水而已,通常代表冰的含糖飲料,多餘的糖分會增加內臟脂肪的囤積;而冰飲的低溫會使胃壁細胞長期處於血流減少的情況,身體自然會在冰冷的臟器旁形成脂肪以保暖臟器;所以吃冰會「長小腹」的說法,與內臟脂肪過多,小腹脂肪堆積有關。

除了脂肪,鬆弛的皮膚也是造成小腹突出的原因之一。生產、快速減重、營養不良、老化等,都是造成小腹鬆弛的原因之一,特別是剛生產完的婦女會有這個困擾,中醫提供一個改善腹部鬆弛的好方法-刮痧。我們人體有無數條經脈、經絡,而腹部更是人體經絡循行的主要部位,如果沒有運動的習慣,腹部的經絡就容易阻塞不通,這時最好的疏通方法,就是刮痧,有一些能夠幫助瘦小腹的穴道,例如天樞穴、水分穴、關元穴、中脘穴等,只要經常按壓,就能幫助改善腹部的鬆弛。

[廣告]請繼續往下閱讀...

(1)天樞穴:肚臍兩側兩吋,三個手指處。
(2)水分穴:肚臍往上一寸。
(3)關元穴:肚臍往下三寸,四個手指處。
(4)中脘穴:肚臍上四寸,與胸骨劍突的中點。

▼婦女生產完會有小腹鬆弛問題,刮痧能疏通經絡。(示意圖/彭溫雅中醫師提供,下同)

人體有一個經絡系統,循著大自然熱漲冷縮及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規律運行著,如果體內特定部位的經絡循環不佳,容易造成「不通則痛」,及氣滯血瘀、腫塊肌瘤、甚至脂肪的堆積,所以長期吃冰對人體影響最大的,其實是脾胃陽氣的受損,如果本身為「陽虛」的體質,容易四肢冰冷、有氣喘、過敏體質、容易鼻塞、頭暈、甚至腹瀉等體質,建議避免吃太多冰涼的飲品,以免影響體內陽氣的循行,使濕氣滯留。濕氣滯留於上焦,容易有鼻過敏、鼻塞、頭痛等症狀;滯留於中焦、容易有腹瀉、腹痛、消化不良等症狀;滯留於下焦,容易有白帶等分泌物,也容易形成子宮虛寒的體質。所以建議天氣熱,想吃冰一解身體燥熱時,可以選正中午陽氣最旺盛的時機,同時細嚼慢嚥、細細品嘗,選用天然水果製成的冰品,避免多餘精製糖分的攝取,女性避開經期量多的時候,就可以「以洩為補」,降低身體過剩的陽氣,以涼補使身體達到陰陽平衡,也更健康唷~

本文作者:彭溫雅,現任溫亞中西醫聯合診所院長
彭溫雅為台北市中醫師公會理事,中華民國傳統醫學會理事、中華民國中醫家庭醫學科醫學會專科醫師、中華民國中醫皮膚科醫學會專科醫師。專長為婦科、內科、皮膚科及耳鼻喉科等。曾發行「中醫不告訴你的36件事」、「回春抗老 彭溫雅的中醫養生術」等著作。為推廣中西醫整合養生觀念,彭醫師經常受邀至各大媒體,已成為新一代最受觀眾信任並歡迎的女中西醫師。

▼本文作者彭溫雅中醫師。



★圖片為版權照片,由達志影像供《ETtoday東森新聞雲》專用,任何網站、報刊、電視台未經達志影像許可,不得部分或全部轉載!

分享給朋友:

※本文版權所有,非經授權,不得轉載。[ETtoday著作權聲明]

讀者迴響

回到最上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