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嚴云岑/台北報導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B肝康復也不能輕忽!台北榮總追蹤1494位患者長達10年,發現有17位服用免疫抑制劑的患者,B肝病毒「復陽」,發作時間從服藥後2年到20年不等,其中有3位嚴重黃疸,差點需要換肝,還有1位肝衰竭搶救不及過世。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台北榮總此次研究為國際間首次大規模且長時間追蹤所得到的結果,研究成果已發表在美國胃腸病學協會知名期刊「臨床胃腸病學與肝病學(Clinical Gastroenterology and Hepatology)」。
台北榮總胃腸肝膽科主任黃怡翔表示,B肝是國病,過去帶原者高達300萬人,近年來雖然因疫苗政策及健保擴大給付,107年帶原者已跌破200萬人大關,但仍有一大部分康復型B肝感染者(resolved hepatitis B)不能掉以輕心。
黃怡翔解釋,康復型B肝感染者的定義為,B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消失,但病毒核心抗體(Anti-HBc)仍呈陽性,這類病人原則上不會復發,但仍有人因免疫力低下,發生陰轉陽的情形,「套具最近很常用的說法,就是『復陽』。」而表面抗原一旦復陽,超過4成患者E抗原也會變成陽性,病毒量暴增,讓患者很容易再度爆發肝炎,甚至危及生命。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
黃怡翔說,過去世界各國對於類風濕關節炎的研究,都僅限於個案報告,很少有大規模的研究,此次成果可提醒曾罹患B肝的患者提高警覺,建議每半年至1年回診抽一次血,觀察抗體陽性反應,一旦查獲陰轉陽,就可即時投藥治療。
過敏免疫風濕科主任蔡長祐表示,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需要長時間接受免疫調節藥物或製劑治療,延緩疾病進程。他強調,B肝病毒表面抗原復陽機會不高,但可能在長時間免疫製劑治療後發生,提醒患者仍需定期追蹤B肝抗原及抗體,才能免離嚴重肝炎風險。
台北榮總曾收治一名57歲女性,10年前被診斷為類風濕關節炎,因口服疾病修飾抗風濕病藥物治療效果不佳,98年與99年分別改用兩種免疫製劑治療,關節也控制良好。因其為康復型B肝患者,雖然每年都有持續追蹤肝指數、黃疸指數,但106年仍出現黃疸與肝功能異常,距離上次檢測陰性不到4個月。所幸即時投藥治療,成功抑制病毒,之後也順利康復。
[廣告] 請繼續往下閱讀...